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研究生群体身心健康成长,为各行各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必须要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协同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由此可知,《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同育人”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从“协同育人”相关概念解析入手,对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必要性;实施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黄蓉芳.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同育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25-26.
一“协同育人”概念解析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可以说这是“协同育人”思想最早的表达,具体来说,协同育人主要指的是高校与企业、社会教育力量相互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的一种联合人才培养方式,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协同育人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1]。
二 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与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研究生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所需要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更高。国家政府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视,而研究生群体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我国研究水平工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是国家研究领域的未来,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未来发展的高度[2]。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对他们专业能力培养上,而对于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则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立德树人应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研究生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作为他们发展的基础,那么他们在其研究的领域就不会有多么大的突破。当前社会所崇尚的是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也就是说,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当代研究生群体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和能力。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都没有达到“协同育人”的要求,更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很多研究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搞个人主义,忽视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这些素养决定了他们很难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在研究生阶段,他们会被分配到一个个不同的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就相当于是一个家庭。而在这个家庭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传承”,比如对一些实验设备的使用技巧等。如果这些学生喜欢敝帚自珍,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分享给他人,那么就会带坏周围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这对于他们后续的研究工作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能够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找准教育方向,给这些研究生群体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要铭记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3]。
三 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实现“协同育人”目标的实施路径
“协同育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形成“高起点、重创新、厚基础、强能力、求卓越”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发展是时代所需、社会所要,是学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培养目标。要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往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才能实现[4]。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研究生群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协同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获取途径越来越多,这在为人们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对人们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研究生而言,写文章、获取文献的主要方式都依赖互联网这个工具,一方面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做研究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民主、开放、虚拟、话语主体的泛化等使得大学生可以面对更开放的话语语境,海量信息往往难辨真伪,其往往会成为很多不法分子散布假消息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在很多学生眼中,“间谍”是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词汇,距离他们比较远,但事实上,有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沦为别人获取国内信息的“工具”,成为一个“间谍”。国内有些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比较特殊,涉及到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所以他们往往是那些反华势力、敌对分子重点“照顾”的对象,往往会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迷惑他们。如果这些研究生没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就很可能会因为自己贪图一些小便宜而被那些不法分子一步一步引入圈套,等自己幡然醒悟时却为时已晚。学校必须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担当精神,按照协同育人目标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5]。
(二)制定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管理活动中。对于研究生而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比学习那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他们未来发展更有意义,所以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回事儿,在思政课堂上玩手机、打游戏、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所以,我们不能把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思政课堂教育,而是要把思政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社团活动、科研活动、人际交往。
2.把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体现特色发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具体说就是实行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每门课的育人要素,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边界,提升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完善育人机制。
3.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文化等方面工作的协同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4.设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示范基地的合作单位最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或科研院所等,从以往经验来看,合作单位应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相应的科研设备、科研平台及科研条件,有适合研究生参与的项目和比较充足的研究经费,同时能提供研究生进入“示范基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合作双方应制定完善的研究生在“示范基地”的培养计划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机构和设立专职人员负责落实、执行相应计划和制度,并负责研究生在“示范基地”期间的日常管理。合作双方应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有良好合作基础,至少实质性合作2年以上。
5.为了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学校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规章制度,以及引导鼓励,开展协同育人改革试点,不仅要发挥出校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来深化思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促进自身综合发展,提高其竞争力。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应该多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不要被一些“负能量”信息而影响到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做学生最贴心的朋友,一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为他们进行疏导,并且严格按照协同育人机制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6.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邀请国外教授及知名学者,短期集中时间到本校举行研究生培训、讲座、指导等国际交流活动,或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研究生前往境外大学集中交流。
四 结语
一言以蔽之,协同育人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有利于研究生在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使研究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千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新西部,2019(12):114-115.
[2]王帅.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9(12):42-43.
[3]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374.
[4]周士荣.浅析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50-51.
[5]彭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协同育人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20):137-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