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与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对研究型教学主题文献的检索、收集、整理与分析,总结出目前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讨论范畴与关注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目前研究型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内涵、难点困境、优化方案与应用现状。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高等教育;关注重点;现状趋势;文献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岭.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应用: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8):138-139.
一 引言
研究型教学,又称为研究性教学或研讨式教学,它既是对“研究”与“教学”内涵的统一,更强调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支撑。研究与教学概念和角色的有效转换,对于学者来说一个重要的“相互作用”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这种教学和研究之间的纽带所形成的新模式,可以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研究型教学的开展,能够促进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内化与实践,让学生有能力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拥有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并促进和实现“教”与“学”双方对新知识的联合获取。
研究型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国内外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得到推广和研究。研究型教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针对研究型教学相关的研究与讨论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进入到活跃阶段,出现该现象的原因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本身的阶段性与历史性特征。一方面,国内高校根据其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导向被划分为以科研类和以教学类为基础的大学;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与目标也逐渐开始向“高质量”“内涵式”“创新型”发展转变。在此背景下,对于研究型教学的特点、模式与应用的讨论日渐兴起,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重点和讨论方向。
二 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特征
对研究型教学的讨论首先是对其内涵特征的分析,即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和对比,体现出研究型教学理念和体系的优势与先进性——即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何进等认为,无论是近年来盛行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堂,还是研究型教学的提出与应用,其根本都是对传统教学思路、模式、手段的多元化创新和拓展,由“单项”的填鸭式教育,转向“双向”的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性[1]。韦宝平从创新的视角出发,总结出研究型教学的特点包括: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主体的双向性、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由苦学向乐学的态度转变以及从课堂到社会的转化[2]。何云峰认为,研究性教学意味着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教学主体间的交互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发展性[3]。李宏祥等认为,除了教学理念、目的、内容、模式、方法与师生关系的变化,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形式也需要充分的体现科学研究的特色,即强调探索的过程与知识(再)创造[4]。卢德馨则进一步强调了,研究型教学对于教学内容与思路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学科间的渗透性等方面需要加以关注和把握[5]。屈波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更强调过程性、体验性和综合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实践应用能力[6]。
三 研究型教学的重点难点
尽管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常规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有效的实施和预期效果并非易事,研究型教学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挑战。
田宏杰通过对现有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与背景的总结,从哲学观与制度两个维度提出目前阻碍研究性教学发展的原因,即唯有摒弃“知识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和打破现有固化的科学范式,才利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培养有利于研究型教学发展的环境[7]。杨冬认为,目前的国内高校研究性教学总体上处在起步和摸索的阶段,对“教”与“学”的融合贯通程度依然较低,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未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因此,需要从教学文化、教学理念、评价体系、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积极性等多个维度加强建设,以切实提高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发挥[8]。叶国荣等提出,研究型教学的成功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重构(包括师生关系的新认知与地位转换)、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与创新、对学习效果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9]。王务均和王洪才从目前我国高校推进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困境出发,包括制度与认识上的障碍,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维度提出深化教学改革的路径,并进一步强调了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模式”的改革,而不仅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10]。谢秉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上,提出了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建议——教育理念与思想的转变、教学环境与机制优化和课程实施与评价[11]。汪劲松等提出,推广研究型教学需要四个“结合”——学习与研究和实践、集中与分散、两个课堂(第一与第二课堂)以及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周序与张祯祯则强调,研究型教学的重点依然为“教学”而不是“研究”,因此,对于两者各自的内涵界定与深刻认知是必不可少的[13]。席酉民也指出,“学”和“教”的到位以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有效推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14]。
四 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应用
随着研究型教学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也不断的被应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学科和领域当中,包括经济管理类、思想政治类、工程技术类、环境科学、医学类、文史类、语言类、体育类等课程与学科体系。反过来,也通过各个学科对于研究型教学的应用与经验积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例如,可以从高校“基础”类课程的特质出发,基础类课程更需要将研究型教学融入到其中,以促进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的与时俱进,实现过程指导控制和鼓励学生的思考与创新。也可以从大学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的课程现状与局限性出发,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研究型教学的思路与手段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措施和步骤。对于基于软件工程专业,提出了“3P”框架以推动研究性教学在该专业中的应用,即通过展示(Presentation)提高表述能力、通过实习与实践(Practice)提高技能、通过项目(Project)的参与提高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再则可以从教学的时间安排、课型设计、过程设计与考核方式等角度,结合物流专业的特征,提出了该专业推进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方案。
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积极效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相关学者对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难点与挑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与方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拓展,目前的热点则集中于对教学手段与模式的开发优化,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与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与工具开发则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参考文献
[1]何进,唐清,陈雯莉,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635-641.
[2]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江苏高教,2003(4):85-86.
[3]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83.
[4]李宏祥,姚利民,史曼莉,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72-175.
[5]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4-25.
[6]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7]田宏杰.超越知识中心主义:研究性教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9,306(02):57-61.
[8]杨冬.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9,7(3):98-109.
[9]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10]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1):61-68.
[11]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管理,2005(6):21-23.
[12]汪劲松,彭方雁,汪蕙,等.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26-28.
[13]周序,张祯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性教学?——关于“一流教学”建设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6):137-143.
[14]席酉民.研究型教学:并非在传统教学中加点研究佐料[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4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