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为指导的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7 09:34: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内容,在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学院活力,探究更高效的工作方式,配合学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学院的重点工作。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是基于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应对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而提出的一种较为高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认证的OBE理念(成果导向)为指导,重点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个性化、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通过立体化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过程,以普适级、重点级、精英级三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为保障,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地方高校;OBE理念;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李冠霖.以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为指导的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3):21-22+2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向前推进,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经济方式转变的作用,所有高校当下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保质保量地向国家、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所在,针对这一问题,作为地方高校,要通过结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优势,让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地与区域发展相匹配,更好地利用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应该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的融合,其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更鲜明的专业烙印。

一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作为国家深化改革、产业结构升级输送新鲜血液、培养生力军的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承担了重要责任。自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策以来,全国各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等皆把双创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相较国家重点高校而言更多、更严峻,尤其以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为例。首先是自身教育资源有限的挑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培养,而地方高校大多教育资源有限,校内各专业之间建设水平良莠不齐,专业之间交流较少,在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比较欠缺,这对于要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而言无疑是一个必须要克服的难题;其次是获得社会资源支持有限的挑战,地方高校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支持相较重点高校而言较少,支持力度也极其有限,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师资队伍建设受限、缺少国际交流合作等也是地方高校不得不应对的挑战;最后是生源质量的挑战,重点高校所能吸引的生源质量总体来说水平高于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毅力、对自身的定位的明确性明显要优于地方高校,另外,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知识广度和深度与地方高校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又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

\

 
二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为基础,建立地方高校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

为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教学资源的优势和有限的区域经济给予的支持,培养出更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殊优势的创新创业人才,按照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及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要求,工科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因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实施及持续改进、优化学生培养体系。相对应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也应以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为基础,构建更具有工科特色的、与专业联系更紧密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有三大核心内容: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注重过程评估反馈,持续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此理念为指导,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设计中也应重点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建立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个性化、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及机制;其次,要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发挥学校优势教育资源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产学融合的育人平台,在育人模式上通过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过程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最后,学校要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着眼于产业需求、技术发展,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并综合学校对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学生对自我达成培养目标的评价、社会或第三方对学生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找出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以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或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为保证将这三项核心内容都能贯穿落实到整个创新创业育人过程,按照普适级、重点级、精英级三个层次构建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构建三层次育人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学习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选择参与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育人活动,学校也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投入不同的师资队伍,灵活配置软硬件教学资源。

(一)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思路及举措

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主要达成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知识,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埋下一粒创新创业的种子,为学生毕业提供“第二成绩单”。对地方高校而言,大部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即重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将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以及能够创新管理理念及管理形式。这一层次相较于其他两个层次来说,难度最低,在学生中的覆盖面最广,惠及学生人数最多。这一层次的育人体系,其关键在于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地方院校二级学院众创空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的平台作用,多多开展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竞赛,让学生有足够的载体获取知识。在这一方面,地方高校团委及其各级团组织责无旁贷,要积极发挥作用。相较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大多没有专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大部分是学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干。在许多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设计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负责,而教育过程的落实大多与共青团工作结合开展。

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实施举措。为保证能将创新创业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保证教育的质量,还同时保证学生全员能参与,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主要实施举措有:建立创新创业积分体系,要求所有在校学生必须在毕业时修满8个创新创业积分,同时开设积分课程,即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课,让全校学生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有所了解、认识,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SYB创业课程》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业经验分享会”“企业实地观摩”;积极组织开展并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校级层面的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基地、二级学院众创空间等平台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等。

(二)重点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思路

重点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是基于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教育成果之上构建的育人体系。所谓“重点”的意义在于重点培养。主要目的在于为那些有兴趣、有志向更加深入的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一层次的培养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因为相较于普适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这一层次的难度显著提升,培养目标也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以实践培养为主要抓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项目化思维。这一过程需要高校各级团组织和各科研团队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培养的质量。

重点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实施举措。在普适级育人成果的基础上,组建学生团队,并相应的为学生团队配备指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达到参加校级赛事的水平。其主要举措有: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团队或在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实践,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或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动员、指导学生参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高级别的创新创业类竞赛,在竞赛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启发思维;除以上两项举措外,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举措就是大力推进和完善科教协同项目的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到科教协同项目中来。科教协同项目的本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工科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参与一个项目的研究、实践过程就是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对于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双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另外,项目研发的经验和经历对于学生日后的深造、就业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而相应的,科教协同项目也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或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转化为参赛项目参加“互联网+”或“挑战杯”等高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可以参与一项活动,面对多种问题,积累多方面经验,可谓一石多鸟,一劳多得。

(三)精英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构建思路

精英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处于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最后一层次,也是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层次。这一层次重点在于转化,把重点项目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将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转化为杰出的创新创业人才。精英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区别于之前两个层次的一个很重要地方在于其有更高的准入门槛。相较于重点级,精英级的遴选条件更加严格,只有前期成果突出的团队和项目才能入选。而精英级的培养目标也从之前的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转变为培养重在科学创新,尤其是原创性和首创性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或真正实际进入到创业实战中的“创业者”,其成果形式也相对具体,如: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或实质性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层次的培养方式也从之前的课程培养、实践培养转变为咨询培养,也就是在这一层次的培养中,老师不再给出具体的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法,只给出咨询建议,这无疑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其受众面小的根本原因。

1.精英级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实施举措

在重点级育人成果基础上,选拔一批好的项目,组建跨学科团队,由学校为其配备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和重点资金、硬件条件的保障,如:配备包括有工科专业、法律专业、商学专业、企业经营经验的复合型导师团队对项目进行多对一的指导,保证从各方面、各角度都能给予团队和项目最专业的咨询建议;配备专门的场地,如工作室,专门的实验设备为团队和项目的办公和研究工作给予硬件条件的保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实验、调研、申报专利等。

2.引入社会资源,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助推各层次创新创业育人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社会、高校等多主体需共同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单靠高校的努力要想办好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现实的,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为保证三层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工作成效,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引入社会资源无疑会对育人效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具体措施如:在普适级育人体系中,加入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的课程,由企业导师进行授课,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全部以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为案例进行讲述,这就可以弥补高校创业课程脱离实际生产实际的短板,也可以弥补授课教师极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硬伤;在重点级育人体系中,加入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化而成的课题,由企业出课题研究经费,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与课题研究,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老师联合指导课题研究,这也能提升课题研究的市场价值;在精英级育人体系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项目路演,企业经营模拟等环节,多维度为项目提供咨询意见,对于具备经济效益或高社会价值的项目,也可以引入企业资金作为“天使投资”助推项目孵化。

综上所述,地方性高校虽然在创新创业育人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是通过优化制度、体系建设,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板,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当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需政府、社会及高校多方面的密切合作,找准发力点,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往高水平方向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更完善且高效的育人体系。

\

 
参考文献

[1]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75-77.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8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