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改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5 16:35: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学生内驱力与自学能力差、优质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各方面的挑战,所以,加快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教育的步伐,充分借助新型教学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张静.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教改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1):319-320.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时,必须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微课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优势,推动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1]。

一 教育技术信息化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的意义

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紧密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紧密的衔接在一起。随着信息技术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实现了教育发展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

二 信息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而课程开发则是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根本。信息化时代的迅速来临,不仅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机遇,同时职业院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进一步增大。首先,学生内驱力与自学能力普遍较差。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职业院校也逐步的加强了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虽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部手机,而且校园网络也覆盖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却沉迷于看视频、打游戏等,因此,传统的职业课堂教育教学方法,显然已经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怎样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通过触屏讲解、行为监控、在线求助、虚拟仿真、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和资源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的学习与讨论中,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严重不足。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高职院校三年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职业院校应该通过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一体化教材等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才能彻底解决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内部诊断质量与改进工作质量较低。虽然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内部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过程中,已经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质量监控与成果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分析的力度,通过积极的分析和寻找自身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确保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2]。

\

 
三 信息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对策分析

(一)管理层面


①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机制的建立。职业教育机制建设指的就是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职业教育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将教师信息化素养与能力提升、教师绩效考核、信息化大赛激励等相关机制的建设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工作。通过对相关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共享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于及时的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目标。②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力度的持续加强。职业院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务处、学院信息处等各个部门应该紧跟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大在线教学平台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力度。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中优质的教学资源,促进职业院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水平的稳步提高。③全面推进四化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这里所说的四化指的就是构建项目化、实施信息化、内容应用化以及理实一体化等几方面的内容。职业院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时,应该借助微知库、爱课程网等相关平台,建立完善的职业院校精品在线教育平台。随着职业教育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顺利完成,教师在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稳步提高。

(二)教师层面

职业院校必须加快自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才能满足互联网信息时代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应该严格的按照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学习的方法。①充分重视教学研究,深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深入的分析研究相关课程标准,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要求,围绕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运用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资源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此外,职业院校应该从情境创设、多元化评价反馈、教师引导等几方面着手,建立符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多维度教学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个人技能培养的力度,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②创新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职业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时,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稳步提高[3]。广大的中青年职业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接触微课、MOOC等信息化手段,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智慧职教、微知库等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确保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创建符合学生要求的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供便利。③编写并出版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一体化系列教材。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展一体化系列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工作,通过将库存资源库融入到现有课程教学标准与技能考核方案中的方式,发挥微课、教学课件、实训操作视频、习题答案、仿真演示等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学生随时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自主学习提供便利。④信息化技术改革下教师沟通能力的加强。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时,应该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便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主要采取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而在这种沟通方式下,教师无法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而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平台的产生,则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渠道。比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采取建立师生沟通机制的方式,与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交流沟通,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⑤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与评价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智能手机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定期的发布在线测试或者动静态相结合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度的培训,同时在线与学生交流沟通,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现有教学策略。此外,教师应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功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以及评价力度,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兴趣点、学习资源利用率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学生成绩考核平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考核,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4]。

\

 
四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我国教育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确保教师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必须牢牢的抓住智能化时代迅速发展提供的机遇,学习并掌握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学改革、教学诊断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宋华龙.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7):47-48.
[2]邓雪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182-183.
[3]王琴.浅析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有效融合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47):361-362.
[4]蒋涛.基于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有效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8(11):66-68.
[5]宿桂梅.探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3(13):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