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现如今,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加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时代命题。本文提出三个有效路径:强化心理认同,形成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时代转换;搭建文化育人的多维格局。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李娅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323-324.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等多个重要场合讲话时提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环境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须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中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如何通过合理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协同发展,便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厚文化资源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教育资源。它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也有“明礼为仁,仁爱孝悌”的价值理念。这些都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内容,成为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思想元素。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有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更是重要的载体。它体现在高校思想、文化、实践育人的功能中,通过宣教和传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三)两者有效融合是强化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两者的有效融合能促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大学生自觉形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
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资源性意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和缺失现象比较突出。
首先,高校还未形成规范有效的教育体系,缺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课程。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里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够饱满,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和专业,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切合点把握不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浓郁。当前的形式基本是嵌入到各类主题活动中,缺少固定长效的活动机制。最后,高校师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当前高校师生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内容理解不够,对价值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够,不能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疏离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代因素,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原因也有社会和家庭因素。
(二)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历史问题造成误读和偏离。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思想文化领域错误的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残余,从而摒弃传统文化将其剥离出思想文化领域,造成长期的偏离与缺失。
第二,来自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强烈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不同程度的模糊和偏差。
第三,教育过程手段单一氛围单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手段不够丰富。校园里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营造力度不够。传统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在教育过程中单一的手段使得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没有经过精细化处理。教育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与情感说教。大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不高。同时,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重外在、轻内涵、重数量、轻效果的现象。这种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共鸣,难以让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浸润,无法真正地内化于心。
三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在功能、目标、内容、原则等方面存在共同和交叉。两者相融合具备极高的可行性。
(一)教化功能相似
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以符合当下历史时期社会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目标接近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爱国爱家、知书达理、品行高尚、诚信善良的人。
(三)教育原则相通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原则,例如“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些教育原则至今仍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与实践。
四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心理认同,形成文化自觉
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以辩证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学校要加强全体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做到能自觉充分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引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了解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心理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自觉地传承它、弘扬它。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升到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自上而下地充分融入教育、文艺、政治、经济等社会各领域,强化优秀内涵的民族共性并形成有效的文化自觉。
(二)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时代转换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须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特征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通过时代转换,传统文化变为富有时代感的的文化资源,更加贴近时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有针对性地围绕家国情怀、诚实守信、知行合一、传承创新等理念,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精神内涵相结合。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成为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三)搭建三全育人的多维格局
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及教学成果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思政课课堂建设、提升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构建育人格局。以此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润物细无声地沁润受教育者的内心,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完善的体制机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优秀的课堂及老师,以实现良好育人效果。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体制保障。行政管理、学工管理、教学工作甚至后勤等部门都要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施教者。全体教工都是教书育人的主体。通过制定不同部门不同要求和考核政策,促进全员育人。在政策的促进和推动下,更需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此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专兼职思政教师都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授课重点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形式和创新思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时,构建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各类特色活动充分融合。比如举办大学生诗词大会、传统文化月、文化知识竞赛、古风展演等等。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当然,传统宣传手段还是要继续把握和推动,让整个校园环境都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如制作海报、展架、横幅、宣传栏、显示屏等等。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两者的有效融合高校全方位、全员育人,共同努力,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各项环节和所有校园环境中。坚持课堂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3]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
[4]王瑛.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8):11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