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四个回归”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对传统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树立“新文科”理念,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文化与育人全面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基地建设,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以达到实现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回归”的目的。
关键词:新建本科;转型发展;传统文科;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陈翠微,刘长勇.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回归路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1-3.
Research on the Regression Path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Talents Training in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CHEN Cui-wei1,LIU Chang-yo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2.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ABSTRACT:The“Four Regressions”put forward a clearer goa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majors.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secondary 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new liberal arts”,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cultural leadership,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 culture and educating people,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s,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and coordinate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 major.The purpose of the“four regressions”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New undergraduate;Transitional development;Traditional liberal arts;Talent development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跃升的巨大变革。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发言高屋建瓴,旨意深远,视“推进四个回归”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在此次会议期间举行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一流本科建设”论坛上,150所高校联合发布了
《一流本科教育宣言》。《宣言》主张,要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四个回归”构成了一条贯穿始终、指导工作的逻辑主线。
一“四个回归”在高等教育中的含义
1.回归常识,就是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领域的基础知识,不与教学规律相背离、相矛盾,同时也要遵循教学的特殊规律,还要尊重与包容自身所设的各本科专业,依据其专业个性和教学的特殊规律办学[1]。
2.回归本分,就是要承担起教学育人的义务,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保障和落实教学育人的中心地位。
3.回归初心,就是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前提下,追求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偏离。
4.回归梦想,就是要致力于服务社会,以自身的能力服务社会,服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 我校传统文科专业文才培养实现“四个回归”的背景
武夷学院于2007年3月在原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十二年的建设,历经2013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开始启动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2016年正式确立为福建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并于2018年11月通过全国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学校明晰并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的办学特色[3]。在高等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地方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深入变革的新形式下,武夷学院根据专业优势,最终把原南平师范高等专科时代的文科教育类专业与艺术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整合到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学院目前有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英语、商务英语和广播电视编导等六个传统的文科专业。
全国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专家对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做了肯定,同时也对我院应用转型的力度不足提出了描述性建议,即专业融合度有待加深,应用转型要持续进行。
三 我校传统文科专业文才培养实现“四个回归”的整体构想
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5]等文件精神,我院确立“新文科”建设理念[6],创新文科教育,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把新技术融入文学、语言等课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开展卓越新闻人才、卓越教师等新文科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搭建服务地方优势学科团队,为闽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作方式,深入、持续推进应用转型,不断创新、开拓新局面,力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四 我校传统文科专业文才培养实现“四个回归”的路径
(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文化与育人的全面融合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不断推进我院专业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素有“朱熹故里”之称,“双世遗”之地,城镇化速度慢,经济比较落后。朱熹思想的百年传乘,它的挖掘、保护及研究工作,还需要地方高校充分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加强共建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共同挖掘和研究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
学院以朱子文化为引领和主线,以武夷文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为特色,开展应用转型建设,以“六进、六本”的形式,大力推进武夷文化与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的全面融合。“六进”即将武夷文化“引进课堂,编进教材,选进教科研课题,带进专业实践,跟进学生创新创业,融进学生毕业写作(设计)”,“六本”即将武夷文化形成“读本、校本、译本、绘本、唱本、演本”的系列成果。秉承“人文支撑、文化传承”的办学思路,突出武夷文化特色,启动了“武夷地方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计划建设《闽北戏曲赏析》、《闽北名人传》、《汉服文化》、《柳永专题》、《闽北方言与汉字文化》、《闽北非物质遗产影像志》、《朱子教育思想》、《朱熹理学概论》、《万里茶道》、《论语导读》等第一批10门传统文化课程。目前已完成《闽北戏曲赏析》、《柳永研究专题》、《闽北方言与汉字文化》、《朱子教育思想》、《万里茶路》等课程,并已对本院或全校学生开放。
学院全力实施“应用中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文系以《文学写作》课程教学为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该课程建构了线上+线下、户外+户内、校内+校外、课堂+课外的教学模式,聘请省内及南平市知名作家、诗人“驻校”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体裁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自觉学习、写作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写作成绩大幅提升。中文系改革学生毕业论文,允许学生以原创文学替代毕业论文,进一步促进了课程教学,将“读写讲创”核心技能的培养落到了实处[3]。
(二)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文科专业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设施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巩固,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争取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支持,改造、更新建设现有的实训设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挖掘多种资源,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丰富基地的类型,提高基地层次,宽阔学生视野;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发展的有效机制。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产业办学,加强校地互动,从地方、行业和企业获得非传统的经费和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和实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训练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循序渐进安排实践内容,既要有单一的训练,更必须有综合的实践训练内容,并根据训练内容,制定双导师的指导和考核制度,将实践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类专业是我校在发展转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专业,其中小学教育系开展“现代学徒式”、“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4]。2018年10月小学教育系选派18级公费师范生24人与我校实践基地实小茶厂分校名师结对,旨在通过为期四年的师徒制培养,言传身教,三带学生(带师魂、带技能、带师德),引领学生在实岗中学思想理念、学从业本领、学职业操守。在做中学,学中做,半读半工,真正实现“学与工无缝对接”。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行教师技能书写训练。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并上交一定量的硬笔、粉笔字的书写训练作业,循序渐进得开展诵读、阅读等教师必备技能强化训练,成果纳入实践教学学分[5]。
广电系在总结近年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应用转型,突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校企联动课程教学,采取“校企联动式教学”以及“案例式教学法”,“现场参观教学法”,探索专业课程与本地企业联动的新模式,以“项目带动教学,教学促进项目”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教学与服务企业相结合:实施“出课堂的课堂”这一“现场参观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品牌方实地进行市场调查,直接对各武夷山企业的客户进行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广告片制作。16级广电师生为中国移动武夷山分公司的智能家居业务策划制作推广小视频作品16部,其中8部被本公司直接采用,获得公司领导一致好评;与武夷山知名茶企俊德茶叶有限公司合作,为其最新推出的产品品牌进行品牌策划、推广会,目前合作正按计划推进。产品宣传片的制作与毕业选题结合:与武夷山知名茶企凯捷岩茶有限公司等洽谈合作,拟将凯捷岩茶有限公司的产品宣传片的制作纳入2020届毕业创作选题中。
(三)探索全方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途径
我校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并已经作为基本的办学制度固化下来,强力推行二级学院自我管理。学院通过学院、教师与企业的多层次的沟通协调,学科专业的共建共享,学院与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培养互通互派,培训基地共建及产学研项目合作等方面构建校企深度对接合作的机制体制,为学院与企业深层次合作提供保障。我院在办学过程中践行了“亲产业、跨学科、重应用”的理念,大力推进我院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向内涵式发展[6]。
我院商务英语系在探索全方位产教融合新途径中取得初步成效。泉州恒邦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我校校董单位,从2017年开始与我院多层次沟通,最终达成了“六共”共识。①共建共享课堂:与泉州恒邦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了两届商务英语系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共享课堂,企业为学生带来了具有很强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观念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和教师转型(跨境电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②共同培养师资:泉州恒邦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派公司管理者来我院授课,商务英语系教师全程跟课,同时定时派我院教师到泉州不定期培训,走到公司第一线,加快教师转型步伐;③共同开发教材:与泉州恒邦公司拟定了共同开发《跨境电子商务实务》教材的计划,教材初稿于2019年7月份完成,并在本专业推广使用;④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与泉州多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跨境电商业务;⑤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恒邦公司向学校捐建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恒邦跨境电商实训中心”。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真实的交易。即可由于课程实训,亦可给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岗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实战操作;⑥共促高质量就业:目前我院第一届商务英语专业生在泉州多家跨境电商公司实习,达到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结语
总之,本科院校的传统文科专业的应用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探索“四个回归”的合理高效的发展路径,要做到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18-30.
[2]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4-5.
[3]李宝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01):1-4.
[4]杨岩涛,杨岩,张红刚,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校内实训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9(45):4-5.
[5]李宝银,郑细鸣.革命老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究[J].教育评论,2014(08):8-10.
[6]余建林,陈秋荣.“1234”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以武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0):78-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