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22 09:25: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历史地图教学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以来一次跨越性的飞跃,它全面的释读了历史课程在不同层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本文将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为例就历史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时空观念;历史地图;历史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刘彦芬.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J].教育现代化,2019,6(81):87-8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南宋史家郑樵于《通志》中对历史时空观念如此诠释:“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历史学科特点来说,这一素养毫无疑问具有关键性与基础性。

历史地图作为反映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其显著特点就是直观明了,所以历史地图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把历史史实和地理空间环境紧密结合。此外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地图中历史时序和空间在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构筑时空观念,来培养学生的这一核心素养。历史地图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混淆历史年代、空间、事件与人物等现象,把握历史年代、空间、事件与人物等的联系,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1]。

笔者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作了统计,其中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共有17幅历史地图插图,下册教科书共有18幅历史地图,在这两册教科书中历史地图大约平均每课一幅出现,足以说明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教学的重要性,接下来笔者将谈一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明确历史地图的分类与掌握历史地图的语言

历史地图按照历史要素的不同可作如下划分为:

1.历史疆域图,即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疆域范围或大小的地图,如《元朝疆域图(1330年)》等。2.历史形势图,即是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发展情况或某一历史时期所出现的现象等,如《战国形势图》等。3.历史分布图,即是某一历史事物分布情况的地图,如《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当然以上的分类方法不能涵盖所有的历史地图,但是历史地图不管以怎样的角度进行分类,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地图的语言[2]。

历史地图作为地图的一种,同样包含图例、注记、方向。要看懂历史地图,首先必须先认识图例,图例是一种用来形象直观表达事象特征的符号,具有地图语言的功能。例如(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3页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红色的圆圈表示的是远古人类遗址,蓝色的线段与点的组合表示的是国界。课堂预设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如果学生读图时未识别图中的符号代表的含义,那么对于课堂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将无从下手;反之,如果学生明晓红色的圆圈代表的是我国远古人类遗址、注意国界线的位置以及图中的地理事物,那么学生是比较容易概括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的空间分布特点的。

其次要注意注记的说明,注记是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其便于读图者正确鲜明的获取所需的信息。例如(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29页图:春秋争霸形势图),两个相套的黑色圆圈注记是周王城,圆圈内有一黑点的注记是诸侯国国都,红色的进军箭头注记是齐、楚、晋国进军路线等以及地图下各诸侯国今天的位置的注记。只有认真明确注记的内容,才能明白各个图例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形成古今对比的一个“时空观念”。

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在空间上往往具有流动性,所以最后还要关注历史地图方向的识别,历史地图往往遵循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掌握这一原则有什么作用呢,例如(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75页图:赤壁之战形势图),课堂预设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及所学知识来描述一下赤壁之战的过程?如果学生思维中没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在做叙述时将会缺少战役方向行进的准确性,所以其答案不管其语言如何的流畅优美,但在叙述中都缺少真实性,这就是史学中的大忌[3]。

总之,明确历史地图的分类与掌握历史地图的语言,才有助于学生识别地理空间,进而为“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

 
二 基于“时空观念”来分析历史地图的相关信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特定历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历史地图所展示的信息基本上是直观明了的,但是这种直观明了并不代表在图中可以直观地读出所有的历史信息,在这里还需要读图者根据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的分析。

为了具体感知“时空观念”层面中历史地图信息,例如(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第63页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课堂预设问题:根据《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及所学知识叙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较准确的叙述为: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途径祁连山、玉门关、楼兰、龟兹、大宛,在途中虽被匈奴扣留10余年,但他威武不屈、“持汉节不失”,寻机逃脱,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沿着大夏、于阗、阳关、陇西返回长安。在这个问题的叙述中,要注意张骞出使西域有着一个历史时间段性,在这个时间段里张骞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完成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的。“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把历史史实和地理空间环境紧密结合,是历史课的一个特点。”,这也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一种有效的方式[4]。

只有在掌握历史地图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在进一步在基于“时空观念”基础上分析地图相关信息予以方法的指导,才利于培养学生在地图教学中的“时空观念”。

三从“时空观念”紧扣历史地图信息进行反思

历史事件的产生并不是随意的,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其体现历史意义的价值追求与判断,只有建立起时序性和空间性的联系,才能建构起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意义。时序性和空间性的联系所折射出的相关信息无非是在自然与人文方面所产生的一个意义或影响,而人文方面又可细化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方面。

例如(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下册册第79页图:明长城示意图),课堂预设问题: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它是多民族的聚居地,但古今其功能发生了变化,①请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③直至今天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回答:①变化:清朝以前,长城的主要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屏障;到清朝的时候,长城防御屏障的功能逐渐减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长城彻底失去了防御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作用进而被旅游观光所替代。②原因:清朝之前,虽然出现了民族融合及大一统的现象,但是其民族关系及政治局势依然比较紧张,所以长城在这一时期主要起到防御的功能;而清朝之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及政治局势逐步稳定,特别是热兵器的发达及广泛应用,长城就失去了其防御的功能,进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下衍生出旅游观光的新功能。③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伟大、坚韧不屈、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5]。

上述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其目的是通过对长城功能在时空序列中的变化进行深层次的考察中国古今政治、民族、经济及文化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曾说:“空间认知是每一个个体基本认知的一部分,我们绝不能将人类的空间观念,单纯地理解为静止的图像和固定的符号,人类的空间观念是开放的,它必须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并将‘前所未有’之事变成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所以正如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所说,学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当历史课程目标有单纯知识的传授到学生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也应该不断更新理念,顺应教学潮流。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5.
[2]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第4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0.
[3]王德民,赵玉洁.要素遴选与层次细化: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讨[J].历史教学,2016(9):46-50.
[4]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第1卷[M].强朝晖,刘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85.
[5]李有福.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山市革命遗迹遗址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2):261-2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7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