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探索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1-11 10:14:3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存在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应用互联网+教育和共享理念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和保障体系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校外实习质量,确保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外实习;应用型本科;互联网+;新模式;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梁坤,等.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232-236.

一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1,2]。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3]。校外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生产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进行高质量的校外实习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十分必要。当前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存在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走马观花、实习基地建设分散、实习时间分散、实习管理散、实习效果差等主要问题。在国家积极提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趋势下和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研究现状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是指大学生以学生身份去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认知和到某个工作岗位中具体参加工作实践的生产实习。参观认知是了解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环境,把课堂知识应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加深专业知识印象,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基本条件、要求和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等获得初步认知,为以后的课堂学习指明方向。参加工作实践的生产实习是到生产现场,参加实际工作,把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柯新华提出了大学生的实习存在组织管理松散、专业相关度低、实习效果差、学生权益保障低等问题[4]。梁楠分析了校外实习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够,及学生实习到岗后面临管理、安全、适应性等问题[5]。张振峰对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低、共享率低、指导老师少和社会服务性不高等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校企合作创新的管理模式[6]。王后丽研究了大学生实习过程法律保障、实习过程的任务设计和实习经费标准增长过缓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建立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的实习模式的解决措施[7]。陈荔等研究了应用型本科实践基地建设有关问题[8-10]。黄安群、江玲分别研究了应用型本科校外生产实习考核与实习分散管理[11,12]。蔡小华研究了众筹模式下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3]。分析了共生理论对生产实训基地的适用性,利用该理论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方法,并对联动培养学生能力的成效进行了研究[14]。段忠祥研究了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资源的交互性共享[15]。从全世界较为成功的实习计划或实习模式来看,日本的体验式就业、德国的实务实习、美国的“改善青年人项目”等具有典型的代表性[16]。从国外大学生实习模式可以看出政府制定完善实习保障的立法进行宏观的管理,学校统一要求指导,学生和企业积极参与,中介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配合的全方位的实习体系,充分保障了大学生实习的有效进行,高校与企业共赢,学生得益的良性实习体制。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管理、建设和校企合作制度,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立法等问题的研究,少数学者开始从众筹模式、云计算方面探索校外实训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还未形成良性实习模式。本文利用互联网+教育和共享理念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和保障体系进行探索研究,构建高校与企业共赢、学生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校外实习模式。

\

 
三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问题分析

(一)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由于国家对企业激励机制不足,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技术保密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导致参与建设应用型本科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不高,接纳实习生的意愿不强。很多校企合建基地和挂牌基地建设基本是某一高校和对应某企业行为,而不多个学校联合一个企业集中来建设的方式。这种模式导致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分散,不利于实习基地规模建大、功能建全、建规范。另外学校和企业动机和目的不一致,实习基地建设合作的层次浅,难以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实习基地管理问题

校外实习基地建成或挂牌后,大部分都是一年中使用次数有限,导致企业和学校基本都是兼职人员来管理,无专职人员来维护。以至于学生实习过程随意性大,缺乏监控,实习成绩基本由课程负责教师考核,实习评价方法落实难,学生对实习效果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维护不到位,后期名存实亡。因此,需要探索保障企业方利益和校企双方互惠的实习模式,来确保实习的效果,以解决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实习保障体系问题

应用型本科校外学生实习缺少政府对企业接纳实习的专门补贴、税收和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导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各类用人单位不愿向学生开放实习岗位。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无明确的法律身份,顶岗实习时和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实习报酬与支付金额不确定,实习时的伤害责任分担不明确,实习劳动条件、工作时间、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无明确规定,这些都要立法来切实保障实习大学生的权益。一个良好的实习模式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

四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研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以创新、共享、协调、开放、绿色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被鼓励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来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同时教育信息化被提出加快推进,来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17]。这为当前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持,因此作者提出以政府政策保障,专业实习公司为纽带联系高校和企业统筹实习基地建设、统筹实习计划安排、统筹实习管理、统筹实习考评的校外实习新模式。

(一)构建校外实习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校外实习新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教育”和共享理念建立专业化的实习公司,以专业化实习公司为纽带连接高校和企业,根据多高校实习需求去找合适企业建设实习基地、开发实习项目,然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实习资源,对有需求的实习高校学生进行统筹管理和考核,政府出台政策保障系统运行,如图1。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由政府、高校、实习专业公司和企业共同投资,实习时学生的吃、住、行和安全有专业化实习公司负责并收取费用,企业根据实习内容收取费用,政府、学校和学生按比例承担实习产生的费用。新的模式实现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集中化、实习资源的共享化、实习安排的统筹化和实习管理的专职化,可解决当前大学生实习存在“难”、“虚”、“散”、“差”等问题。

(二)新模式下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专业化实习公司,公司负责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安排管理、实习项目开发、实习效果评价和实习信息共享等。以专业化实习公司纽带,衔接高校和企业实现实习基地建设集中化,如图2。一般情况下,我国某一区域有多家应用型本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且实习内容和要求相似。专业化实习公司可根据这一地区多家应用型本科高校各专业校外实习要求、内容、人数等聚类确定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然后选择几类代表性企业开发满足这些应用型高校实习教学要求的各类实习项目来满足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实习教学需求,实现教学资源集中化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的集中化。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由政府政府、高校、实习专业公司和企业共同出资,建成后由专业实习公司和企业共同管理。这解决了以往某一高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的资金分散不足、建设持续不强、建成无专职人员管理及基地建设规模小无法产业化等问题。

(三)新模式下的实习运作

专业实习公司开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创新互联网教育平台,平台发布实习资源,有实习任务的高校通过该平台进行选择实习项目。专业实习公司把有实习需求的专业教学计划集中起来并接洽提供适合实习项目的实习企业来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和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交通、住宿和饮食等事项,实现多校实习统筹安排,如图3。实习过程中,专业实习公司根据实习项目时长和该项目建设时高校参与力度收取学生实习、交通、住宿、饮食和一定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按一定比例分给实习企业。这改变以往传统的各个高校单独联系各自实习基地或一临时企业来实习模式,可以解决高校联系实习企业难,实习基地资源利用率低,实习高校和企业安全责任大,实习企业接纳实习生积极性低等问题。实习基地建设集中化和实习任务的统筹化为企业把大学生实习作为一种产业经营提供了可能性。产业化可提高企业和专业实习公司一起建设满足多专业实习需求的实习基地,成立专业部门管理经营实习基地,开发各种实习项目,给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提供实习服务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成绩有专业实习公司和实习企业给定,学校进行考核把关。这也给学生校外实习提供了针对性的实习项目、专业专职化的实习指导人员的指导、规范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考评,提高了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和实习权益保障。

(四)新模式下的实习保障体系

校外实习新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对专业实习公司和接纳实习的进行实习基地建设的专门补贴、税收和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政府门还要研究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法律身份、报酬与支付、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实习安全责任确定、实习工作时间、劳动条件与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法规来切实保障实习大学生的权益。地方政府应该对专业实习公司建立给与大力的政策支持,因为专业实习公司每年都给本地招来大量实习学生,带来大量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一个良好的实习模式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互配合。

五 总结

本文结合互联网+教育和共享理念提出利用专业实习公司为纽带衔接高校和企业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新模式。专业实习公司联合多应用本科高校和企业建设满足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习基地和实习项目,解决实习针对性不强、实习内容和专业相关度不高、各个高校独立分开建设实习基地投入不足问题。专业实习公司把有实习需求的高校专业集中起来提供合适实习项目的实习企业来统筹安排实习时间,实现实习基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专业实习公司负责实习学生的交通、住宿、饮食及实习安全等事项。实习基地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把学生实习产业化;专业实习公司负责学生安全管理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这提高了企业接受实习生动力不足问题也解决了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实习管理组织松散问题。这是一种政府政策保障,专业实习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配合的全方位的实习体系,充分保障了大学生实习的有效进行,高校与企业共赢,学生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实习体制。

\

 
参考文献

[1]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20-21.
[2]倪元相,张晓亚,吴琼.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8,31(03):217-219.
[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柯新华.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3.
[5]梁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困境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151-152.
[6]张振锋.工业4.0背景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60-163.
[7]王后丽.我国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4):239-240.
[8]胡志慧,史旅华,杨亚会,等.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88+187.
[9]陈荔.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6):84-87.
[10]金元宝,王立英,赵成国,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进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4-25.
[11]黄安群,张潇,李国建,等.应用型本科校外生产实习1+1+1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动物科学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8,16(24):175-176+178.
[12]江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分散实习过程管理改革浅谈[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6(01):24-26.
[13]蔡小华.众筹模式下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8(12):65-66.
[14]董鸿安,丁镭.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联动培养实践——以丝路咖啡吧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81-85.
[15]段忠祥.云计算环境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资源的交互性共享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6):58-60.
[16]滕飞.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的现状、规律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75-79.
[17]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1/t20170119_295317.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53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