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社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角度,从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来探析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途径问题。
关键词:专业认证;能力培养;大学生
本文引用格式:李永华,武小娟,刘劲松,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3):1-2.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的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业强国等宏伟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批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客观评价和改革是毕业生质量的有效保证保障。该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牵头的受到高等教育界和工程界认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点是客观性、全面性、标准性、权威性等,为第三方评价。我国已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与协议成员国间的工程专业认证相互认可,实质等效。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一批高校已经完成专业认证,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成效有目共睹[1-5]。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已经成为教育从业者、社会、学生和家长等的共识。目前有关培养大学生能力方面的报道较多,多数从某门课程和专业或某个能力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探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一 大学生能力的构成
我国提出以开放、包容、共享、合作、多赢为基本理念的“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对高等教育改革有借鉴与启示意义。借鉴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手段,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是我国教育和工程界的重大举措。能力(Ability)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手段。因此,高校各专业从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实施、质量评价到持续改进的全过程,必须将如何有效提升可评价或可衡量的学生产出效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2-4]。ABET的通用标准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有11项。而与其实质等效的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都包含在毕业要求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生学习之中。这些能力可分类归纳为运用自然和工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与研究能力;工程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沟通、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使用现代工具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4-5]。
二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专业认证可客观公正评价工程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各专业应当从专业认证视角,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下面从专业认证标准的角度进行探析。
(一)学生
各专业应该具有完备的学生学习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措施。跟踪评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达到毕业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并设置相关机构如心理咨询与辅导站、就业指导中心等并配备专职人员。
(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专业应当在定期进行的毕业生、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在校生、教师、评价机构等的反馈意见调研收集基础上,企业专家参与,凝练并制定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并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要求是本专业毕业生5年左右时能够达到的职业与专业成就描述。而毕业要求是本专业学生毕业时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的重点部分,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改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评估都围绕这两点展开。因此,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应当注意可评价性即可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估。
(三)课程体系
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两大类。各专业必须根据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中来构建课程体系。通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实践环节≥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15%,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30%。补充标准规定了具体知识领域。
其中包括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拓展校企融合协同培养人才渠道,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继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团队协作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从而达到学生、高校、企业共赢的效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界定了复杂工程问题,这是专业认证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各专业应当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解,并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对应,建立能力---课程体系矩阵,如英语对应沟通交流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高等数学对应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某门课程或实践环节支撑一个或多个能力要求。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构建的课程体系必须能支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特别是能力的达成。
(四)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将从各渠道反馈收集来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形成措施,加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过程中。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建立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第三方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评价。持续改进的目的为达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五)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学缘、学历、年龄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优先聘用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参与学术交流。请进来,即邀请名师、名家作报告。走出去,即去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深造进修,去企业工程实践。主讲教师必须明确课程内容与所支撑的学生能力间关系。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采取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引入教案,引入课堂。教师在日常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们做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应当积极打造以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为代表的“金课”。持续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肩负起教学质量提升和达成学生能力培养的责任。
(六)支持条件
高校必须以达成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在教学硬件如实验室、实验仪器、网络、图书资料设备等方面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其次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制度和机制等内涵建设。如教学经费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校企融合实践平台建设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 结语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迫切需求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校应当从专业认证标准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条件等方面发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产出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新慧,刘玲,李春梅.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教育现代化.2018(50):21-22.
[2]杨华贵.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从院校评估到专业认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31-34.
[3]张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23):21-22.
[4]王昊.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ABET)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1-36
[5]陈涛,邵云飞.理念与现实: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后的发展趋向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8(1):54-60.
[6]杨秋波,王世斌,郄海霞.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内涵、结构及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81-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