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环节,明确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要素的流程,介绍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物理基础课电磁学课程中实施具体案例,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电磁学
本文引用格式:张锦,冯灏.混合式教学在物理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3):155-156+270.
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C-Learning)和网络教学(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与学生个性化发展。自21世纪初,混合式学习就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2]。随着混合式学习优势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加大了对混合式学习研究的力度,在混合式学习中引入翻转课堂理念,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实现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时间和空间的逆转。
本文以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一章中第二节“电场电场强度”为例,介绍混合教学模式在应用物理专业电磁学课程课堂中的实施过程,期待这种教学模式能为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环节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3]: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教师在课前活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下发任务。学生课前开展学习活动并及时完成课前任务。在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合作探究、个性化指导、巩固练习、总结点拨、反馈评价等阶段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釆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个性化指导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后环节中,教师对实施效果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学生要及时总结学习笔记,完成巩固练习与课后拓展。
二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电场电场强度”是电磁学课程第一章静电场中的第二讲内容。这一讲涉及“场”概念的建立及电场强度的定量描述计算,包含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通过知识载体的传授,让学生领悟用科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学会如何构建物理模型,如何分析物理问题,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索未知的新知识[4]。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库仑定律,在高中已经学习了电场及电场强度的相关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对这一部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场”概念如何被建立,“电场强度”是按照什么样的科学思路被构建的,以及如何利用叠加法获得连续带电体的电场强度等内容不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迁移,突出科学思想方法论的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电场的特性;理解“电场强度”的建立思想及特征;掌握叠加法计算连续带电体的电场强度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场”概念建立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物理学家的角度认识新现象,研究新现象的能力;通过讨论环节培养学生语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情怀[5]。
(二)教学流程
1.课前活动
【教师活动】
(1)制作微视频。视频1:剪辑制作魔术隔空取物、武侠小说隔山打牛、万有引力、声音传播等微视频;视频2:电场线演示实验视频;视频3:网络本节教学视频(耶鲁大学《电磁学》课程本节视频);视频4:万维纲“暗物质的惆怅”。
(2)在讨论平台上上传微视频、教学视频,本节课PPT等资料。
(3)针对上传的内容布置课前问题。
问题1:观看微视频,超距作用说与近距作用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微视频1与微视频2为引,引入物理学学说 “超距作用说”与“近距作用说”,形象展示近距作用说与超距作用说的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问题2:查阅法拉第人生简介,简谈感悟并分析法拉第如何建立“场”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物理历史人物的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为“场”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问题3:根据教学视频3,总结叠加法计算电场强度的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内容回顾加深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会利用所学的科研研究方法研究新的物理学问题。
(4)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便于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学教师上传的微视频、拓展资料、预习教材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并进行同学交流和师生交流。
(3)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前问题。
设计意图:
(1)学生通过微视频、教材及拓展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同时也为“高效化”课堂节省时间。
(2)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和同学交流进行协作学习,以便于顺利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3)学生通过课前练习,来确定是否理解课程中的相关概念、规律等。
(4)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疑问和困难,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便于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2.课堂活动。
活动一:
【教师】回顾课前短片,总结超距作用说与近距作用说的区别与联系。提问:库仑力是通过上述哪种方式实现的?
【学生】同意“近距作用说”的同学组成正方,同意“超距作用说”的同学组成反方,进行讨论,班长记录讨论笔记
【教师】教师对讨论进行评价,给优秀组成员奖励积分,每人1分。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获得积分可兑换平时成绩,利用期末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二:
【教师】简要介绍课前作业2:大家对法拉第人生经历感悟。提问:法拉第会更倾向于两种学说里的哪一种?(近距说)“场”如何被建立?有没有形象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场”?
【学生】个性化举手发言。
【教师】教师对发言总结点评,并补充及完善知识要点,强调法拉第“场”概念的建立过程,并对举手表述自己观点的同学进行积分奖励,每人1分。
设计意图:将社会哲学与物理联系起来,在人文文化中体会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挖掘学生个人潜力。
活动三:
【教师】回顾电场强度计算视频,总结叠加法计算电场强度的步骤与思路,并拿出一个事先吹成球形的气球并摩擦,设摩擦后的气球半径为R,带电量为Q,求该气球周围的电场强度。
【学生】学生被分为四组,组内自己分工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笔记,每组随机抽取两位同学上讲台展示讨论结果,计算正确且用时短的一组获胜,获得积分奖励。
【教师】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摩擦的气球为例,形象展示课本上的连续带电球面模型,将课本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
3.课后活动。
【教师活动】
(1)上传课堂讨论总结及拓展材料——“暗物质的惆怅”。
(2)教学反思,整理本节课的心得体会。
【学生活动】
(1)整理笔记,完成课内作业。
(2)学习拓展作业,书写学习心得。
设计意图:将本节内容与近代物理前沿科学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实施效果调查与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2016级应用物理专业201610112班18人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说明该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79%的学生觉得混合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在你是否愿意继续这种教学方式的问题回答中,没有学生选择不愿意继续,说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具备良好的可实施性。
四 结语
以“电场电场强度”一节内容为例,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发挥学习主动性、挖掘学习潜力。课后能完成知识技能的有效巩固与拓展,从而切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5):88-91.
[2]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3]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
[4]于凤文,卢美贞.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0):146-147.
[5]胡彩玲.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物理化学教学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23):270-2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