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主流教学模式,“雨课堂”是MOOC平台"学堂在线"推出的实施混合式教学的主流智慧教学工具。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模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在“工程图学”课程实施中开展了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结合实践阐述了该模式的关键环节和实施策略,最后对应用效果及实践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工程图学;MOOC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王涛等.基于雨课堂的《工程图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2):89-91.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推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紧扣国家将“互联网+教育”作为重要任务的战略部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致力于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推进在线教育深入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困惑:辛辛苦苦备的课,在课堂上究竟有多少学生能听懂了;论文、课题都有考核的要求,教学改革,如大山一样压在头顶;教学效果不佳,师生感情日益淡漠,期末考试又怕“淹死”了学生;教师的职业尊严荡然无存,教师的职业发展茫然无求;等等。信息时代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功能也在逐渐弱化。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逐渐普及;在信息时代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一线教师,怎么样才能走出职业困境,重启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生涯?在信息时代,如何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重心?
我们也在思考: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难道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出了问题?我们的课堂中发生着什么?要么大片的学生在睡觉,要么学生在下面偷偷地利用手机打游戏、追韩剧!这样的学生怎样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里,教师很难全面了解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学生听懂了多少,缺乏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层面也存在着:基础差,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有趣的互动环节等,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感!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对学习感到茫然,学习态度上存在着“混”的现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验判断(精力有限、主观性、误差)、作业、考试(周期长、错过最佳时机)等等无法全面、客观获取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教学实践与真实情况脱节,传统课堂很难或者无法解决这个恶性循环。
教师只站在讲台上把书本知识讲好够不够?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带给他启发性的思考比知识的灌输更加重要。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
二 信息化时代教学的特点
(一)如何从传统教学转变到信息化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从传统教学转变到信息化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要将传统的教师教学转变成信息化的教师导学;(2)要将传统的学生听学转变成信息化的学生研学;(3)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信息化的以学为中心。
(二)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作用:(1)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3)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形式
信息化教学的表现形式上具有:实时性、掌控性、便捷性、丰富性和延续性。
(1)实时性,课上限时在线测试,做完测试即可立即提交;课堂上在线讨论,不会像QQ那样被自动淹没。
(2)掌控性,能随时了解本次课学生掌握的情况,随时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上级主管部门也能随时了解各位老师信息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教学设计上: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互融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上:MOOC教学、翻转课堂、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等。
三 混合式教学及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
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使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
(一)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二)实施混合式教学的智慧工具——雨课堂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互动更多、教学更为便捷。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
开展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使用在线平台,不是去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不是去开展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而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
四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雨课堂能够实现全环节覆盖,助力课堂教学,将教师从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利用雨课堂设计的《工程图学》课程混合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一)课前预习环节
主要是通过给学生推送优质网络MOOC资源、推送预习课件及推送带有语音的PPT课件等手段来实现。
(二)课前推送优质网络慕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通过慕课资源的学习,对于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学习过程,在享受国家重点院校慕课资源的同时,也体验了名师们的教学风采,对于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
1.通过雨课堂推送预习课件
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提前几天给学生推送一个预习课件,通过预习课件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章节内容预习一下,同学们也可以根据预习效果来判断自己掌握的程度,从而在听课的过程中针对性的学习。
通过雨课堂,能够反馈预习的效果,通过反馈的效果,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足与不足,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反馈的效果,教师也能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在讲课的过程中能清楚地知道讲授的重点难点。
2.课堂环节
借助雨课堂的功能设计了许多的课堂互动环节,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三)通过雨课堂推送随堂测验题
通过雨课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推题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情况,课堂推题可以推送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也可以推送填空题、主观题等等。
(四)通过雨课堂投票收集建议
课上课下、课前课后也可以通过设置投票题来完成对课程建议方面的调研、作业和考试方面的调研等等,它的特点是能随堂交互比较方便,耗时较短,也便于数据统计分析。投票结果与数据分析结合起来,对于教学也起到了反馈作用,同时也可以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投票,更加准确评估学习成效,促进“教”与“学”更好得融合;通过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智慧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五)通过雨课堂增加互动环节
利用雨课堂增加趣味互动。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实现趣味互动效果,在课堂上可以开启课堂弹幕、课堂投稿、随堂点名等功能,对于课堂测验成绩优异者还可以通过发送课堂红包,给予实时奖励。比如,如图3所示,关于截切思路的讨论问题,同学们既可以以弹幕的形式把讨论的结果发上来,也可以用投稿的形式发上来,而且投稿可以支持拍照上传,方便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
(六)利用雨课堂实现课程数据分析和汇总
雨课堂既是师生互动的有效工具,也是教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利用该数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地分析。数据分析还能对阶段化的学习效果进行精准反馈,初步实现了过程化评价,契合了当前教改的目标。
五 收获与体会
雨课堂提升的不仅是师生上课的“用户体验”,更是教学效果,变化体现在实打实地分数提升上。“和前一年大家的学习情况对比,同学们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提升不少。”根据2018-2019第一学期对选课同学的成绩统计,使用雨课堂进行课程学习的班级,其平均成绩要比不使用雨课堂的班级同学提高了5-8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线教育,我还在2019年1月,参加了“e时代的新课堂——在线教育概论”慕课的第一期线下实战工作坊,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战演练,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了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参考文献
[1]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8):235-236.
[2]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36(11):76-81+90.
[3]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
[4]焦永和,张彤,陈军,董国耀.我国高校图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工程图学学报,2004(04):125-130.
[5]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2):89-92.
[6]郭长虹,赵炳利,郭锐,王巍.重构CDIO特色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J].图学学报,2013,34(03):148-151.
[7]蒋玲,黄磊,张丹清.基于WindowsLive群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36-140.
[8]张丽萍,楚焱芳.“互联网+”背景下的“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探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30(03):49-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