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教育行业有了崭新进步,而在现代教育中,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同时,基于国家对于创新实践性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如何就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已然成为各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围绕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展开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概念和培养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则和实际方法,旨在能够为广大生物教师及相关教育行业专家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进而促进我国生物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原则;培养方案;实例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郑香峰等.对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2):231-232.
自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意见》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代教育模式已经开始实行,且将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也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共识。而对于生物学科本身来说,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等均属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因此,基于多重角度对生物教学工作中的生物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不仅关乎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更符合当代生物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受种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生物教学工作仍以传统的追求理论分数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针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性工作。
一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其是素养的核心内容,而素养立足于每一个人的行动与语言,是个人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的共同构成体[1]。
其中,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于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更关系到人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即核心素养涉及各个生活、工作领域。但是,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来说,其依托于核心素养,却又自成一体,完全由生物学的学科特性来决定。一方面,基于生物学研究方向的特殊性,生物学核心素养涵盖了对大千生物及生态环境构成概念的理解,同时,生物学核心素养注重把控生物世界的自然规律以及保护自然生物的人为意识,当个人具备良好生物学核心素养后,能够较为清楚的认知整个自然世界并主动就自然现象进行保护性探究;另一方面,虽然生物学基础概念较多,但其作为理科同样蕴含了丰富的科学规律,对此,生物学核心素养强调具备系统的生物学思维模式,且要求人们拥有一定的逻辑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意识。
二 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
纵观生物学核心素养,其与生物学科本身的理论知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中首要的一点便是就学生的基础生物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将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理论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并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生物学规律,使其逐步发掘生物学魅力。一方面,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理性思维,教师能够于核心素养培养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生物学问题解决思路,尤其是针对遗传题等应试教育中难度较大的题型时,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发掘最佳的解题模式,藉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同时也能起到能力培养与知识教授的双重效果;另一方面,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强调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对照实验等基础生物探究方法,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务实精神,而这不仅符合国家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要求,也与现代生物学科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相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观念
在生物学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同样十分重要。一方面,基于生物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借此学生得以更加尊重生命,并自觉参与到保护生命之中,同时,面对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作为社会的新鲜力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宣传能效,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建设工作之中;另一方面,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强调的社会参与性,学生能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养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其中,借助植树节、环境宣传等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生物知识,并将其融合进社会生产之中,有效促进生物学科的健康长期发展。
三 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基于核心概念,推广生命观念
前面提到,生物学核心素养不应脱离生物学科本身,即要建立在生物学科知识基础上,就学生的生命概念进行教育。其中,教师要以生物学本身知识体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生命观念,要及时为学生展示有关生命案例,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进而带动全社会共同尊重生命,并就环境资源问题进行着手解决[2]。
例如,在教学《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一课及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依次理解选择性透过”“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就“渗透作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等知识进行补充性复习,同时,可依托于此类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明确细胞运动需要能量支持的生命道理,借此丰富其生命认知,培养其生命观念。
(二)基于事实证据,培养理性思维
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亦或是本文研究的生物,其作为理科学科都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时,要基于事实证据,从事实出发验证生物哲理。其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意识外,还要使其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意识,要全面贯彻国家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从基础生物规律着手,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3]。
例如,在教学“选择性透过”等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借助塑料袋、玻璃纸等实验工具开展渗透实验,在此过程中,可采用对照实验法让学生比对红墨水、蔗糖分子等物质的渗透效果,借此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渗透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于动手实验中验证生物规律,于探索实践中提高生物素养。
(三)基于学生主体,培养科学意识
上文提到,生物学是一门极具科学内涵的学科,同样,在实际教学生物知识时,也应就学生的科学意识进行培养,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科学精神,于不断探索中把握真理。例如,基于上述提到的渗透实验,为保证实验准确性,多数教师都会遵循对照实验原则来进行实验探讨,同样,不管进行何种实验,都要教育学生永远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在设计实验时,要让学生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各种影响因素,借此在降低实验误差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此外,针对历代科学家的奋斗成果,要教育学生始终对其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即要尊重科学先辈及其成果,所有探索应秉承一颗“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心态。但是需注意的是,所谓尊重并非完全信服已有科学道理,即真正的科学应是处于不断推翻不断创新之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并能够为生物科学而奉献智慧及力量。
(四)基于科学活动,提高社会意识
依托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强调的融合性原则,在实际教学时,要尽可能多的开展生物科学活动。其中,应注重合作探究法的应用,即要让学生尽量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社会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例如,在学习色盲遗产等相关知识时,可引导学生开展色盲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借助问卷调查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生物教育行业的多年发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代生物学科教师的共识,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巨大价值,广大教师只有立足实际,不断挖掘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所蕴含的生物哲理,并将其充分应用至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之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生物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生物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白洋,李玉刚.基于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转型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03):41-44.
[2]张海珠,梁瑞琴,刘玲.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构建[J].生物学教学,2018,43(11):14-16.
[3]黄琼瑶,黄婉梅.例析中高考卷,浅谈初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衔接培养[J].中学生物学,2018,34(11):61-63.
[4]陈秉初,徐温碧,赵金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诠释[J].中学生物学,2018,34(04):6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