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8 10:12: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以自己的主干课程《基础生态学》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课堂渠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具体包括:1)引领学生遵循社会秩序;2)向学生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3)适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4)鼓励大学生树立均衡发展观念;5)激发大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6)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笔者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不仅向学生传授了专业知识,也贯彻落实了立德树人,实现了育人育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社会公德;核心价值观;挫折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文丽等.“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72):189-192.

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其培育人才不但应有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等职业素质,还应将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

“立德树人”有两个要素,一是“立德”,二是“树人”。欲树人,必须先立德。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等多项职能,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主旋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3]。怎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命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教育课题。目前已有一些教师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立德树人的实践,比如黄云彤等(2019)基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尝试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4]。张良宝(2018)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音乐载体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脱节、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脱节以及校园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缺失等问题,提出从学校、教师以及校园文化等层面加强宏观音乐设计,将德育融入音乐教育全过程[5]。张柏铭和钟武(2018)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6]。盛佳依(2019)探究了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两方面共同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7]。张建国(2018)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从“立德树人”的视角,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情景,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同时课堂教学应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8]。吴子兴(2019)对“立德树人”在《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落地化进行了探索[9]。刘金霞等(2019)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在《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中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渗透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理念,为其他医学课程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提供借鉴和参考[10]。

笔者作为三峡大学生态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深刻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自身所担负的社会使命。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能达到“立德树人”目的的素材成分,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是以笔者的主干课程《基础生态学》为例,主要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课堂渠道,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如何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学生遵循社会秩序;如何激发大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感、道德,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取向,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

 
一 引领学生遵循社会秩序

立德首先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1],具备良好社会公德的人。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节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使人们得以正常生产、生活和交往的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爱护公共财产意识的养成,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基础生态学》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基础生态学》“有机体与环境”章节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同时生物对环境有反作用,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退化以致带来一系列生态后果。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亦是如此。我们每个个体都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笔者借此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笔者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明白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比如在公共场合,避免做一些诸如言谈粗俗、打架、抽烟、大声喧哗和卿卿我我等有失文明礼仪的行为。不随意乱丢垃圾、毁坏公共财物。在等车、就餐等,养成自觉排队的行为准则。再如敬老爱幼、助人为乐,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衡量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道德规范。请同学们养成尊师敬长,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座。平日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自觉珍惜公共财物、讲礼貌、讲卫生、待人和善;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助人为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行为道德规范,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不但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维护了自己的利益。最后指出,社会公德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根基。只有当代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国家和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二 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德的最大公约数,是时代之大德[1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要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现在,我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教育思想必然体现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生态学》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让学生逐渐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在“种间关系”章节中“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表明,当种群A和种群B竞争时,如果种群A对种群B的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种群A种内竞争强度,而种群B对种群A的种间竞争强度小于种群B种内竞争强度时,竞争的结果是种群A取胜。换言之,当一个种群,所处资源比较丰富,种内竞争较小,整个种群发展比较强大,对其他种群的竞争强度就大,故在竞争中很容易取胜。而如果一个种群,由于所处资源比较贫乏,种内竞争较大,整个种群对其他种群的竞争强度就弱,在竞争中很容易失败。在此笔者会指出,不仅是自然界的种群关系如此,一个国家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亦是如此。一个国家想要立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一定是内部和谐团结,人民生活富足,国家高度民主文明。这正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直观表现。笔者会进一步警示青年大学生,我们国家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一些国际敌对势力意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并时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主动了解国家时事政治,关心世界格局的变化,具备民族情怀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同时对他人要尊重、关心、帮助,努力形成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砖添瓦。

三 适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当人们在有目的地开展一项活动时遇到阻碍或者干扰,从而导致其目标难以达成,进而积聚起来的负面情绪。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着当前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青年大学生难免会在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挫折。如果自身不具有良好的挫折承受力,极有可能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所以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就是有目的地采取一系列教育方法、手段,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去认识挫折,化解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调整情绪状态,保持健康心理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挫折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挫折,挫折承受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即面对挫折的打击,大学生可以采取更加正确的做法来加以应对,不会被挫折、困难打垮[13]。在《基础生态学》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群落生态系统”章节中的“中度干扰假说”认为,干扰是指平静中的中断,是对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低频度和高频度的干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只有中等程度的干扰,有利于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比如中等程度的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中等程度的火烧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中等程度的捕食,能维持群落中猎物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系统遇到的“干扰”,类同于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因此在这里笔者会借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笔者指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家都期望自己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内心里都会或多或少地排斥干扰和挫折。但按照“中度干扰假说”,没有干扰和挫折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也是不完美的。笔者进一步指出,没有或很少经历挫折的人,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对挫折没有免疫力,根本经受不起现实的风吹雨打;这样的人生也如同白纸一般毫无色彩。再说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存在于社会和人生之中。在繁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挫折。笔者鼓励学生在面对一次次挫折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做法,勇敢地接受挫折的挑战,做到遇挫不折,迎难而上,积极练就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并且还给学生们举例说明那些但凡成就事业的人,莫不是经历了一番挫折和努力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源泉”。面对挫折,积极面对,及时地分析原因、找方法。历经挫折后,不仅培养了自己抗挫的韧性,还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使自己的人生出彩有了可能。

四 鼓励大学生树立均衡发展观念

《基础生态学》“有机体与环境”章节中“最小因子定律”表明,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这也是我们生活中的“木桶原理”,因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完好无损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有破损或者折断的木板高度;该效应也称为短板效应。该定律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借此笔者指导学生,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重短求全”,规避或者克服人生中的短板,让自身全面均衡发展。同样,对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班级,都如同一只只木桶,要想盛满水,干出成绩,每个成员的个体素质和相互间的团结互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只有每一个个体能力素质得到增强,整体的素质才有可能得到增强;只有每一个个体相互间都能够做到团结互助,整体的素质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笔者鼓励大学生,要勇于担当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牢固树立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五 激发大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基础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章节中的“红皇后效应”认为,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进化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动种群进化。这类似于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皇后说:“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其实际意义与中国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同。当前有些学生胸无大志,学习上不求上进。在此,笔者警示大学生,人生就如同逆水行舟,当你怀念过去的时候,是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在你停滞的同时其他人却不会停止前行。真正成功的人,他们会制定奋斗目标,然后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抱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信念,勇往直前,永不停歇,最终驶向成功彼岸,踏上人生巅峰。借此,笔者鼓励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内在、持久的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努力奋进、开拓进取,成为具有远大抱负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六 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1]。

《基础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章节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表明,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众多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就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中国有句古老的民谚,叫“艺多不压身”,意即手艺人有一技之长,社会存活能力强,这跟生态学上的物种多样性理论意义相同。借此笔者鼓励学生,想要在学业和未来的事业上有所发展,就要多学习,多挖掘自身的能力,多学几门“技艺”。多学几门技艺,就多一条展现自己的道路,更能在危急时刻,为自己留得一条“未雨绸缪”的后路。一个懂得“狡兔三窟”的人,在这个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时代,应明白“多技能多出路”的原则,不断在各方面提升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得到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当然,多学并不只是“自保”,也是为了将来能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且多学并不保证多得益,但一定程度上可陶冶情操和丰富生活。

当然,按照生态学的“能量分配与权衡”原理,生物不可能使其生活史的每一组分都达到最大,而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权衡。所以笔者也会警示大学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get多技能的前提一定是专业要学得足够优秀。只有专业领域先做到顶尖,再学其他技能,才会让你如虎添翼。

七 结语

立德树人是普通高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础而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梦的大问题。我国十八大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光荣的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做到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传播者。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不仅改善了思政教学脱离专业领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等问题,而且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社会道德、规范以及责任等要求,给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国际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笔者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OL].人民日报,2016-12-09(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2]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提出的这些“数字”别有深意[N/OL].中国网,2018-09-12http://news.china.com.cn/2018-09/12/content_63383812.htm
[3]范红琼,段若鹃.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19(09):65-67.
[4]黄云彤,孙革新,沈丽明,丛瑞华,石晶.高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9,18(04):59-62.
[5]张良宝.德融音声涵育心灵——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3):117-122.
[6]张柏铭,钟武.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8(15):129-131+134.
[7]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8]张建国.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人文素养培养实施路径——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96-97.
[9]吴子兴.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01):63-66.
[10]刘金霞,张雷,邴玉艳,郭亚春,张国民.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河北省某医学院感染性疾病整合课程的教学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04):135-138.
[11]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OL].新华网.2018-09-11.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9-11/8623911.shtml
[12]张丽波.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OL].吉林日报,2018-10-12.http://theory.gmw.cn/2018-10/12/content_31662993.htm
[13]张晓宁.大学生挫折心理探讨以及教育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9):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