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西藏高等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从高等教育四大主导思想——规模发展、层次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对西藏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梳理,指出了西藏高等教育中存在层次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合理、就业意识的不合理等三大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藏;高等教育;层次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周章金,等.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71):199-203.
Analysis of Tibet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ZHOU Zhang-jin,ZHANG Yan-hua,FAN Y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Tibet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is paper analyses Tibet higher education from four dominant ideas of higher education:scale development,level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unreasonable level structure,unreasonable subject structure,unreasonable employment consciousness.Finally,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given.
Key words:Tibet;Higher education;Level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Innovative development
一 西藏经济与高等教育现状
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多年来,雪域高原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项事业令人瞩目。“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0元,新增公路里程1.7万公里,建成高等级公路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增加2.82万户,增长29.8%[1]。
西藏的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喜人。西藏高等教育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在古都咸阳筹办的西藏公学,1965年西藏自治区在在区外组建了西藏第一所高等学校——西藏公学,从此拉开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步入新时代,西藏高等教育一路狂奔,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1.42%,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16%、96.59%,高中(中职)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47%,新增劳动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西藏坚持优质教育资源向高寒、边远和艰苦地区倾斜,教育基本建设共投入136.6亿元,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高质量的发展,良好的教育也为经济的腾飞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 西藏高等教育的主导思想
西藏高等教育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西藏高等教育为西藏改革稳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西藏历来十分重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主导思想有以下方面。
(一)规模发展
规模发展是评价高等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良好的教学科研也是基于一定的规模之上。
1999年,政府实施大众化发展战略,开始急剧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到2016年,毛入学率达到42.7%。按照《规划纲要》,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50%。这就标志着:中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而且正朝着内涵式发展方向努力[2]。
西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西藏共有7所本专科院校,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西藏农牧学院、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前四所为本科院校,后三所为高职(专科)院校。2016年,西藏在校本专科生规模为35034人,西藏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负担在校本专科生数30.46人/亿元,当年全国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负担在校本专科生数36.23人/亿元,见表1。从表可知,全国和西藏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负担在校本专科大学生数均不断下降,且西藏降低幅度要超过全国,西藏由2007年的78.4人/亿元落后于全国到2016年的30.46人/亿元领先于全国,表明西藏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负担却在不断降低。如果仅从考虑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那么可知当前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经济负担并不重[3]。
从另外一个指标即每十万人口平均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来看,北京为5028,全国排第一,北京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同期全国水平为2530,西藏为1765,全国排名30,可见西藏高等教育整体规模要落后于全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偏少,未来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层次发展
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科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科教育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2016年西藏在校专科生人数为1.11万,在校本科生为2.39万,在校研究生为0.16万,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占比分别为30.3%,65.3%,4.4%,同期全国在校专科生人数为1082.89万,在校本科生为1612.95万,在校研究生为198.11万,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占比分别为37.4%,55.7%,6.9%,对比分析发现,西藏高等教育主体为本科教育,与全国基本一致,但是专科教育和博士教育明显低于全国。
专科教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专科的目标是实用化。而专科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为一般中型和小型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从事生产制造、施工维修、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当前西藏的生产力总体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专科生的需求相对较为契合。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处于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一方面做好最高端将有利于本专科教育,西藏才能成为教育强省,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有利于西藏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行业领军人和学术带头人,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特色发展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由于资源、区位、政策等诸多原因,,西藏高校整体实力与内地名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西藏高校为了从290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不断凝练办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有用人才。
西藏七大高校定位精准,办学思路清晰。西藏大学定位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定位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西藏藏医学院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定位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为全国有名的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并在充分展示民族师范水平和特色的基础上,建成综合性的拉萨大学;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定位为建设具有西藏特色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复合型人才,为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长足发展贡献智慧和人才,成为民族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以服务全区公安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公安实用型专门人才为重点[4]。
(四)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处于国家战略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学因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多重使命被判定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和引领。西藏高等教育可圈可点,可是在创新发展方面与内地很多高校一样面临很多问题。西藏发展的短板之一是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又是制约我省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西藏高校这几年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与内地名校差距明显。西藏高校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需从改体制、搭平台、重人才三方面着手。
高等教育要可持续发展,体制改革至关重要。深化体制改革既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动摇。西藏高校这几年在体制改革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打破教师岗位终身制,由编制转为合同工,强调能进能出。实行评聘分离,让努力工作与不努力工作的老师在岗位和薪资方面有较大差距,实现能上能下,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高校去行政化,强调教授治校,高校人权、事权进一步下放到二级院系,从而调动基层积极性。改革学生大学评价体制,实行学分制,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对于不想学和学不好的学生实行淘汰,从而激发学生能动性。一系列的体制创新正不断激发西藏创新发展。
高校平台建设,将科技人才、科技装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系统集成,不同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并产生交互合力,从而支撑和服务于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高校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西藏以国家及自治区重点学科为基础,按照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标准,着力打造民族优秀文化学科和高原科学与技术学科两大优势平台。其中民族优秀文化平台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政策、藏族历史、藏语言文学、民族法学、少数民族经济、藏族民间音乐与舞蹈、藏式建筑设计艺术等,高原科学与技术学科平台包括高原生态、高原环境科学、高原绿色农业、高原医学、高原运动生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4]。
高校的创新核心在人才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青年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强化立德树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西藏地处偏远,高原气候恶劣,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具有天然门槛,但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取得较大成就,人才总量达到34.94万人,人才贡献率达到8.9%。西藏实行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广开进才之路。实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入股、技术入股、项目嫁接等柔性引才机制,加强区内外联合做好人才培养组合,巧借援藏干部东风等方式为西藏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5]。
三 西藏高等教育中的问题
西藏高等教育成就巨大,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一)层次结构不合理
根据西藏经济发展的要求,西藏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偏低,且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更低。2016年西藏在校专科生人数为1.11万,在校本科生为2.39万,在校研究生为0.16万。目前仅有西藏大学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等博士学位授予点,西藏高校的博士授予点明显偏少,且理工医管等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学科博士授予点为空白,导致西藏社会所需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只能外部培养、外部引进,严重制约西藏经济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学科结构不合理
西藏高等教育所设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大门类,与教育部颁布的12个学科门类相比仅缺少军事学,总体来说专业覆盖到位,但在门类下对应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基础专业设置不够,包括物理学、化学、机械、电力、土建等,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相关性,其中理工医农相关性更强,基础专业的建设将强化学科基础,从而促进其他学科交叉发展。
其次工学专业设置偏少。以2016年西藏在校本科生为例,如表3所示,理学为8.6%,工学为18.14%,农学为9.7%,医学为14.34%,合计占比为51%,同期全国分别为6.69%,33.43%,1.72%,7.54%,合计为49.34%。对比分析,理学方面西藏与全国大致相当;工学与全国相比严重偏少,虽然当前西藏的工业发展较薄弱,需要工科人才较少,但西藏经济要发展,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适度的工业化是地区发展的必然路径,同时教育需适当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农学相比全国虽然偏多,但比较符合西藏实际,这主要是由于西藏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决定的;医学严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人口偏少,未来是否有超规模发展值得深思。
三是部分专业西藏没有需求,例如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档案学等,如果市场没有需求,应该撤掉,如果需求不大,但是和其他专业相关性较大,可以保留或者合并发展。
总之,学科专业的“增、并、减、撤、转”均需遵循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资源要素为杠杆,既立足当前实际需求,又着眼未来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就业意识的不合理
自2006年起,西藏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自2007年开始,西藏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西藏本专科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由于西藏经济容量小,就业吸纳低,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报考公职岗位。但近年来,随着西藏籍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岗位日益饱和,公招考试录取率逐年降低,以历年西藏提供的公职岗位数为例,2016年为10030人,2017年为6125人,2018年为6048人,而这三年的毕业学生数分别为9201人,16348人,21400人,学生就业压力凸显。西藏学生及家长思想较保守,认为只有进体制内才算真正就业,就算企业给出的待遇再高也不算正式工作。同时,西藏学生毕业后大都回到西藏,愿意留在内地发展的极少,而西藏所能提供的岗位又相对较少。
要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多的还是需要转变就业理念,依靠市场就业,通过企业来解决就业。对于西藏广大大学毕业生来说,实现就业、创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
四 努力推进西藏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要充分肯定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直面西藏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按方向,坚持“四为”方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学科专业建设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自身优势强化功能定位
西藏高校要发展,必须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西藏高校应聚焦“西藏”、“高原”,着力打造民族优秀文化学科平台和高原科学与技术平台,重点建设藏族历史、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经济、藏医藏药、高原生物学、高原生态学、绿色工业等。同时夯实基础,为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培养人才。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知识成果转移转化,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构建科学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对教育的参与权、决策权、评价权、监督权作出结构性调整,在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建立新型关系、形成良性互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行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首先,建立政府与高校的新型关系,政府宏观把握教育方向与质量,为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支持与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将教育的具体事务下放高校,提高办学灵活性。其次,建立科学高效管理机制,弱化行政化,强化学术化,实行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权力运行机制,为学术活动创造良好氛围。第三,建立科学的高校评价机制,采取政府机构评价与社会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高校发展的动力及方向源自社会需要及认可。
(三)转变思想实现多渠道就业
转变学生及家长就业传统思想,大力宣传当前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合理就业,避免学生唯公招考试一条就业渠道,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业,树立企业就业典范,鼓励创业,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6]。同时积极扩大需求面,加大实体经济投入,支持企业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同时与区内国有企业、驻藏央企、对口支援企业积极协商,吸纳更多区内学生,并给以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发改委.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xizang.gov.cn/zwgk/ghjh/201804/t20180408_158121.html
[2]刘献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及面临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1):1-7.
[3]许可峰.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兼论“就业援藏”政策的意义[J].民族教育研究,2014(1):11-19.
[4]西藏教育厅.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机构的意见(藏教厅[2018]135号).
[5]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人才工作综述[EO/BL].http://www.xizang.gov.cn/xwzx/shfz/201710/t20171007_145542.html
[6]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藏党发[2017]9号)[EO/BL].http://www.tibet.cn/education/campus_topics/1502950915296.s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