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我国大气科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以学术型为主,培养过程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的训练,而对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业务与服务研发人才的培养还未足够重视。伴随着我国气象科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气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现有的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相适应,因此迫切需要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人才。本文在对我国现有气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硕士专业学位;气象;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华维.我国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科学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147-148,157.
一 引言
近年来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预期的提高,气象在各领域和行业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福祉对我国气象事业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需求。这要求相关高校即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研究型人才,更要注重具备较强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本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因此,气象行业亟需大量与现代气象业务和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应用型高级人才[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针对部分行业和领域的特定需求,培育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设立的学位类型,目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大气科学类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为主,培养过程更专注基础理论研究,但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直接影响国家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因此,以国家、气象行业和公众民生需求为导向,尽早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大气科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大致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以“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为平台开展的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该方式是目前我国大气科学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培养了大量高级气象人才,但由于培养模式、学科布局和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培育过程聚焦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实践和创新性科技研发能力的培养[2]。另一类模式是依托专业学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未在气象领域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国内部分气象院校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解决这一问题,逐步探索出依托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开展了气象应用人才的培养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专硕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为满足农业教指委关于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大量农业领域主干课程,这一类课程与大气科学学科关联度不高,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相关农业领域主干课程学习后,受制于学分上限的规定,培养单位往往不能完整地设置气象类课程,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和气象业务单位的实际需要。总体来看,当前对气象应用与服务人才培养重视度仍有待提高,培养过程中的气象学科特色不显著,培养质量与社会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 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一)国家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需要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等重大领域的内在需要[3]。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现有的气象服务水平与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极不适应。此外,生态文明、国家稳定、国防安全、防灾减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这要求气象行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也需要在气象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更要求加速培育一批具备健康身心、良好人文素养、扎实理论和实践本领的高级气象应用型人才以推动气象现代化。
(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当前,中国气象事业进入了以学科交叉为核心的“智慧气象”新阶段,气象科学研究与公众服务的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气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工作。为此,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落实和实施以人才优先为先导的发展政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气象应用与服务是大气科学学科的重要领域,但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一级学科进行,培养过程偏重理论研究,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导致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与业务需要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学位尤其强调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创新性、实践性、复合性为人才培养标准,强化气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实践能力特别是研发技能的训练,有利于推动气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三)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需要
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过程需要强化创新力度,加快变革步伐从而提高培养质量。由教育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可见,我国先后设置了39类硕士专业学位,为各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平台,尤其是各应用性一级学科下几乎都设有专业学位,基本形成了学科领域的全覆盖[4]。大气科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一级学科下并未设置专业学位,导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极大影响了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气科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因此,应尽快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气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气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宗旨。
四 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面对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高校除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外,还大力强化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气象探测仪器设备、气象防灾减灾、气象大数据、气象信息化等领域的研发,且相关研究多以提高气象业务水平为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力支撑了气象业务现代化,丰富了学科内涵,也为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学科条件。此外,大气科学学科一级学科下设有“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二级学科。相关高校依托一级学科和两个二级学科先后建立了一批博、硕士学位点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气象类硕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近800人,开展气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已有近20所,相关院校培养历史悠久,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制完整,教师队伍拥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培养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5]。同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气象类高校已通过包括农业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开展气象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较丰富的管理与办学经验。总体来看,设置气象应用与服务专业硕士学位具备良好的学科基础。
(二)具有良好的生源
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形势,从国家、行业和相关高校积极开展了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的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扩大研究生规模的主要手段。《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也进一步明确应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调整,行业院校要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气象事业科技含量高,发展势头良好,人才需求量大,受到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因此,长期以来气象类专业生源好,质量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得到飞速发展,随之对应的是象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也在十余年间迅速扩大,这对气象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大量基层业务人员在学历提升、知识优化等方面具有非常迫切和旺盛的需求。从气象院校近年来专业硕士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近几年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远超实际录取人数,报名人数最多可接近实际录取人数的3倍。因此,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气象人才建设的实际来看,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具有广阔的职业前景
气象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气象事业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提速,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气象经济和新能源等领域急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气象人才。此外,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气象能够借助相关新技术、新理论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经济社会每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要求也日益增多,对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多学科背景,且能够独立进行科技研发的应用型气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6,7]。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近年来,不仅中国气象局系统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速度,其他诸如军队、电力、民航、环保、金融保险等行业也在大力加气象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可见,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五 结语
基于当前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气象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实际情况,同时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气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设置气象硕士专业学位。气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强化专业学位在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反映气象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理论素养、实践功底和研发能力的要求,将大气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培养标准和培养过程中应加强气象、民航、环保等行业以及各级政府的参与,坚持“目标驱动”和“政产学研用”贯穿的教育导向,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罗云峰,赵兵科,周小刚.我国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几个问题的简单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3):324-330.
[2]王海君.我国高层次气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理科教育,2012(4):5-8.
[3]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80-89.
[4]高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2011(30):22-23.
[5]中国气象局发展中心气象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气象发展报告(2016)[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6]李博,周显信.复合型气象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研究[J].陕西气象,2013(1):50-52.
[7]张芝和,高文丽,付兆锋.复合型气象人才:减灾抗灾的急切呼唤[J].中国人才,2010(10):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