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法国机械工程师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1 14:3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企业实践是培养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机械工程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遇到诸多瓶颈,突出表现在实习课时量少、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与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机械工程高等教育中企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介绍法国机械工程师校企合作的优秀模式,旨在为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路。

关键词:企业;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侯玉亮等.法国机械工程师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借鉴[J].教育现代化,2019,6(72):39-40.

为适应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求和挑战,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服务工业发展,我国于2017年制定“卓越计划2.0”,提出了“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的要求。[1]“卓越计划2.0”旨在培养一批大科学观、大工程观、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关键是要加强工程教育的实践,提高工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教育中的企业实习课程是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抓手。当下高校工程教育中的企业实习内容存在缺少系统性、评价方式单一、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脱节、课时量较少等问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而法国高校的工程师教育享有盛誉[2],在企业实习环节上十分注重实践,有综合性、阶段性、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能够较好弥补我国工程学科实习课程的不足,为高校机械工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实习课程设置较单一,课时量少


我国传统工程人才知识体系由三层构成,分别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当下高校工程类企业实习课程学分设置较少,不能深入企业或车间进行深入学习。以笔者所在学院(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并横向比较国内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学分设置,具体结果如图1。其中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企业类课程包括第三学期的金工、第五学期的认识和第七学期的生产,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企业类课程包括第三学期的电工、第四学期的金工和第六学期的生产。结果表明,企业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较低,比例分别为4.7%和2.28%。实习课时量的欠缺导致的是实习内容的单一,学生进入车间或企业仅仅以参观考察为主,企业较少将其直接承担生产、设计、管理等工作,导致学生企业实习课程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其次,高校企业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或大四,之前没有先导课做依托,课程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

 
(二)教学与实习环节相对独立,学校与企业交流贫乏

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地实习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学生在校学习基本完成时进入企业进行3-4周的实地实习。实地考察的目的、意义、环节主要由学校带队老师制定,企业负责人配合提供。而高校带队教师通常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能力,但企业经历较欠缺,这就导致实地实习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当下的生产或发展动态结合起来,也间接限制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在提供岗位时通常只提供较为普遍的、基础的岗位,而一些拥有创新能力的或有特长的学生在时更加需要有实验性、甚至概念性的岗位,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这也造成产教的脱离。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当下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需要承担大部分资金压力,如食宿、培训、工资、交通等开支,而缺少政策的专项拨款,因此企业在接待大量学生时会出现缩减培训帮带人员、让学生从事基础劳动等不良现象,违背了企业实地实习的初衷。而学生在大量的理论学习中,缺少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维与能力,而企业需要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问题导向的独立研究,而非在校期间的手把手地教学,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导致了学生知识与理论能力的浪费。学生的消极表现难以突出其理论优势、就业优势,因此也难以扩大学校的市场竞争力,致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难以从企业实习中获益。

二 法国工程师企业实习教育的特点

1.企业实习课程培养呈“三段式”,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法国工程师企业培养呈“三段式”[3],分布在预科阶段、第一或第二年暑期和最后一年,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培养周期。而每段的目的和内容都不相同,难度逐级递增。预科阶段的实习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学生在1个月的时间内,了解行业环境、认识岗位职责、熟悉流程运作并进行简单的技术操作,为今后的理论学习铺就了道路。

在进行一至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学校会要求学生进行第二阶段的企业实习,为期3个月以上。第二次实习学生以技术员的身份进入工厂,企业明确每个学生的职务职责,学生与被委派的工程师进行师徒制培养,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小规模的设计与生产。

第三阶段的企业实习更加要求学生的独立性,第三阶段为最后一个学年的6个月。毕业班的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此阶段的学生需要就企业的设计环节、生产环节或管理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理论知识提出当下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此研究报告为成果,需企业与校方都检验通过才能通过课程考察。长期密集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实地实习,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特色。

2.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高度融合,企业参与学校管理法国参与教学实习的企业不单单是提供场地,而是更多得深入教学课程,将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工程师作为客座教师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最为实用的、一线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将当下行业发展的瓶颈与困惑专题讲解,培养学生的行业洞察力。其次,学校和企业在校开设车间,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熟悉设备操作,设计概念产品,在客座教授的指导下制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或流程管理。在课程设计方面,企业和学校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共同参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制定,且每学年都要更新,使教学内容紧跟前沿技术,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

3.良好的校企合作传统,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法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创立于拿破仑时代[4],“工程师院校”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学生在校学习与实践脱离的弊端,通过政策的支持实现教育业与工业界的双赢。经过多次演化与推进,建立起了学生保护机制、人才流通机制以及资源互换机制,实现良性闭环。学生进入企业须签订三方协议保护自身权利,企业不得将学生用于廉价劳动力、不得占用休息日、不得随意加班,企业发放工资可享受免税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保护学以致用的环境。其次,企业在过程中格外留心具有潜力的学生,被工程师推荐学生通过人力资源部的严格筛选、选拔后可以被聘用,这也提高了学生期间的积极性。而这些优秀毕业生也将提高学校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置换。

三 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传统课程设置强调认知学习而非实践学习,已不能很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加强企业类课程所占比例,强化加强校外和校内的结合,使得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高校应积极引进企业工程师或管理人员,企业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将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新理念引入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大局观。

(二)加大政策扶持,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接待高校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的城市,应给与更大程度的倾斜。首先提高企业接待的积极性,解决一部分资金压力,其次设置专项参赛基金,鼓励学生期间参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等方案的实验性修订中,提高企业与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使知识与技能相互拥有,相互扶持。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将提高学校就业的竞争力,学校也将选用更能培育创新成果的企业与之合作。

\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56-59.
[2]王乐梅,姜姗.创新校企合作学生实习的新模式——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13-116.
[3]罗晖,李伟平,王传云,余红梅.全球视野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0(12):38.
[4]杨敏“.学以致用、产学结合”——法国工程师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7):138-139.
[5]姚正武.激励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策略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5):9-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