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21 11:16: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准备需要技巧。思考-准备-实施-再思考:通过一系列的循环才能够打造出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1]。教学思考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教学改革也是思考后的成效,也可称之为教师“思维的觉醒”。它不但需要有理论上的依托,更需要有实践上的试错[2]。本文就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尹立萍,等.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86-87,117.

学习者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之说,影响其因素的关键点在于教学者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合理与否需要得益于教学者推崇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依据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使得教学工作者深信高效的学习效果源于改革,成于方法,忠于循序渐进。

一 教学对象的分析[3]

(一)学习者起始能力的分析


准确评估学习者的入门能力,是整个教学环节高校实施的前提。起始能力在这里主要谈一下对该学科的起始认知能力。起始认知能力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基本心理条件。评估起始能力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合理布置认知能力的测试。该测试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实施。通过整理测试数据,可以了解到教学对象的起始认知能力。而学习者的认知能力问题会很清晰的暴露在测试数据中。教学者再针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优势和劣势有的放矢,合理展开教学设计。

(二)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

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学习对象的管理者和已结业课程了解大部分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态度。在教学之初按照学习态度可以将学习者分为积极、主动、平淡、被动这几类。教学者在教学安排上注重将被动学习态度者分散,积极学习者与主动学习者在教学环境上的合理配置,使得学习态度上达到一个凝聚力。另外,学习态度会随学习者的情绪和知识积累而发生改变,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状态和作业完成情况时刻调整并适时分析。

(三)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针对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主要是预备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这部分可以通过开课之前的试卷测试以及相关基础课程的结业成绩来进行预判。教学需要讲究因地制宜,背景知识的准确评测,有助于教学规划中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比例分配。“喂不饱”与“不消化”一直是教学效果体现的两种极端学习状态,并且往往都是同时存在的。系统的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针对背景知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调整基础性内容的讲解比重分配,达到规划最佳教学设计方案。

\

 
(四)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带有自身特点的并始终遵循的学习方式。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学习风格。这两个概念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由于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具备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区别设置教学规划显得很重要。两者学习风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逻辑性思维的强与弱。场依存性风格,在设计时可以偏向于视觉型、听觉型、外向型的学习风格;场独立性风格可以偏重于严谨型、整体型、分析型的学习风格。

二 教学目标的改革[4]

(一)理论逻辑推演与实际动手操作并行


理论与实践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如何合理安排理论逻辑推演与实际动手操作,是教学目标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方面理论课程的推演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探讨,另一方面动手实践操作是对理论逻辑推演的验证,两者实际上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一切动力皆因为需求所致,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操作体验,可以促进理论逻辑推演的求知欲。而严谨的理论推演又是实际经验的最佳逻辑解释。教学目标的初衷,应将两者并行规划。

(二)科学研究归纳与自身反省总结并行[5]

研究归纳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渐明确的一项技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自身的特点,研究归纳具有个体性特征,但所分析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是以主观的角度分析所面临的研究对象。而自身反省需要学习者以客观的角度分析包括自己本身在内的所有问题。自身反省总结与科学研究归纳具有其重要性。第一,将实际问题经验与自身的角度结合分析,可以强化具体问题认识的深刻性。第二,在主观问题的驱使下,自我的认识观念会得到提升。第三,学科的运用角度,会将人的特性排在其前位。

(三)系统分析设计与自我学习创新并行[6]

理论上的分析设计是知识应用的体现,这是学习者提高创新能力的契机。如何在合理的程度上找到两者的衔接点,需要在教学之初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若教学目标明确,一方面系统分析设计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自我学习创新又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自我创新能力的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方面,它还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整个学习与生活态度的认知与改造。积极的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训练并被强化,使得学习者受益终身。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内在联系,合理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组建可以针对知识的自身联系性质分类,也可以针对相似的科学问题分析方法组建,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系统归纳。总之,组建原则依据学科与教学对象背景的差异,合理设计规划。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建,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学者分类教学内容找到知识点的差异与共性,类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习者以系统的角度学习相关知识点,整体消化吸收事半功倍。

(二)构建从教学问题到教学结论的过程与维度

教学过程的设置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规划教学结论的导出过程十分重要。可以从几个维度探讨教学过程。首先是合理设置情感因素相关的教学辅助维度,感性认知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吸收效率;其次是找到问题的核心要点的解与出路,全篇的讲解需要有问题的突破口,重点若被解决,其他问题自然会被碎片化;再者是教学环节上的顺序与逆序需要合理配置,打破头脑的惯性输入;最后需要将每一维度在教学过程上无缝衔接。

(三)构建从形象事实到抽象知识的环节

在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内容往往是严谨并抽象的。抽象知识具体化能够激发学习者深刻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可以有几点考虑:首先是引课环节的设计,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者兴趣,促进求知欲;第二是较重要的知识点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几何图形或者理论模型都需要教学者的有意突出和着重强调,致以达到辅助消化吸收抽象的理论逻辑内容;最后是例题的选择,可以将知识点应用的实际问题向学习者比较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靠拢。

四 教学方法的改革[7]

(一)教学模式由照本宣科转向旁征博引


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在学习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认知与运用的能力。只有课堂信息量丰富,才有机会使得学习者凝练方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在此过程中使得学习者能够沉淀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始终存在,具有其根源性,需要教学者转变观念,拓宽视角。旁征博引需要教学者准备大量的前期工作,并且需要在教学环节上时刻把控住教学的节奏“收放自如”,使得学习者能够主动接受信息量。

(二)教学手段从单一固化转向灵活多元[8]

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知识点本身特征的角度出发,更要从学习者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选取。如若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常不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求知欲。当多种教学手段并行时,学习者的接收信息能力会从多方角度得到改善。在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时,也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元。首先,判断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教学进度调整到合适的教学节奏;其次,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多种教学手段有序结合进行。最后,对比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的优缺点,做好教学手段对比分析,总结经验。

(三)教学活动从源起主导转向吸收主导

教学活动的发起者是教学者,展开问题的角度始终是围绕教学者的角度,因此在传授与接受的环节上可能会出现断层。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调整由源起主导转向吸收主导。首先,换位思考知识点的处理。有些问题是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基础,全面考虑整体学习者的学识水平,必要增加补充知识背景。其次,换位思考学习能力的节奏。为了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学内容分区,设置缓冲区,给学习者短暂的休息调整时间,以此提高有效知识点的吸收率。

(四)教学思考从感性认知转向理性布局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是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针对教学者对教学效果的认知通常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堂反馈,另一方面是测试的卷面反馈。传统教学思考会从感性认知入手解决实际问题,而调整方案仅仅解决局部问题,因此整体性的把握和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整理并部署整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将两个方面作为教学过程的入手点。一是主干按照不同角度,适时原则进行调整。二是枝叶通过试错折断,添枝加叶进行修整。并且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 总结

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尝试,积累经验。若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并行成长,需要教学者深下功夫。针对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其重要的教学地位和教学特征,再通过调整与修正,使之挖掘到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43-44.
[2]时光,张绍学,罗晓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164-168.
[3]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41-45.
[4]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27-30.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6]徐璐.新高考背景下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研究[D].长江大学,2017:30-35
[7]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24-26.
[8]钟秉林.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03):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