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以及当前《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设施与教具简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陈旧和教材陈旧的现状,指出了创新创业背景下《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应满足的要求,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以及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这四个方面入手,设计和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材料成型;设备;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崔俊华,等.创新创业背景下《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92-9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塑性成形”技术作为“减材、等材、增材”三大制造方法中“等材”制造技术的体现,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已被广泛的应用并具有相应的地位,尤其是在体现国家制造能力的重型装备制造方面具有关键地位。《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塑性成形及控制”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学习本专业课程具有良好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工艺技术与设备互为促进,通过《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设备教育,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提供本专业优质人才。
一《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然而,在当前《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意,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设施与教具简陋
《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用于锻造、冲压以及铸造的设备。这类设备普遍的特点是结构庞大,购买、安装与维护的成本高昂,由于高校的设备大多数用于研究而非用于生产,难以产生产值,导致一般院校并不愿意购买和安装该类设备,即使已经拥有了一些设备,也绝大多数都是老旧的锻锤与曲柄压力机,而一些近年发展的高端与智能装备则在高校难得一见。在进行《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讲解时,老师只能通过视频与图片或者自制的一些简陋设备模型来给学生讲解课程内容。由于不能带学生到工厂或者实验室去实地感受和了解设备,课程上讲解的各种设备、原理和方法等只存在于纸上,这种抽象性客观地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而由于内容固有的复杂性与非趣味性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因为没有达到学习目标而产生沮丧心理,因挫折感较大而难以具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陈旧
《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专业性很强,要求讲解的老师对本行业具有深入且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年轻老师没有多年从事本行业工作经验而一般不具备该种能力,但是具备该种能力的老教师又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且对于知识的讲解与理解具有惯性,导致年轻老师由于知识积累不足而大多都是“照本宣科”,老教师则沉浸在老旧的课本知识中“敝帚自珍”而不能自拔。老式陈旧的各种填鸭式、孤芳自赏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
(三)教材落后
当前可以采用的教材中,虽然出版年代较近,但由于出版人多是各种不了解业态发展的非一线相关技术从业人员,对当前材料成型设备的了解还停留在20世纪末及其余可参考的教材上,教材知识陈旧,乏善可陈,难以反映当前设备的能力与发展趋势。
二 创新创业背景下对《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需要更多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人才培养要从“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向“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转变[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聚焦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人才是驱动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战略科教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3]。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4,5]。
《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作为课堂到产业的纽带,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课程能做到:(1)教学设施和教具能显著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设备就是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对设备真实价值的认识以及通过设备进行创业的意识强化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制定确实可行的设备选择方案、工艺实施方案以及充分高效地利用设备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财富;(3)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生产实际以及发展趋势,促使学生能广泛而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知识,使得学生能在创新的过程中拥有深厚的知识支撑,为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教学改革措施
《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塑性成形及控制”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在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时,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
(一)教学内容
(1)更新教材知识,形成讲义。
当前所采用的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塑性成形设备》,相较于市面上各种版本教材,该教材是能适用于教学工作的教材中较好的版本。虽然该教材出版年份较近,但书本内容所反映的几乎都为20世纪的设备,而对于新世纪出现的各类先进塑性成形设备则没有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而仅仅只通过教材的学习已经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只能满足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工作。而在装备发展突飞猛进的状态下,各类应用信息化、集成化、参数化的先进设备在不断涌现,并替代传统设备成为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在锻锤的教学中,增加电液锤的详细介绍,增加数控锤与电磁锤内容。在压力机的教学中增加水压机、内高压成形设备以及交流伺服压力机内容。拓展讲解柔性制造系统和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及设备。
(2)更新课程内容,反映当前业界态势,增强创新创业信心。
根据更新的教材知识内容,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业界态势,让同学们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最新动态,增强创新创业信心。
(3)结合科研项目,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结合课题组老师已经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在课程中穿插项目研究内容,引导学生产生科学研究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材料加工数字化技术、材料加工信息化技术、集成装备智能制造、重型装备自动化系统等项目的知识。
(4)增加实践环节。
结合课题组老师在企业的优势,以及实验室的装备,组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
(1)增强多媒体运用,提高学习兴趣。
广泛收集相关多媒体资料,编辑整理,形成教学资源库。
(2)启发式、探究式及参与式教学方法并举,稳固创新能力。
课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及参与式教学方法并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爱上学习,因而因学习习惯的改变而学会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能力的提升掌握更多的知识而稳固创新能力。
(3)一线从业与创业者亲述业界历程,指导创新创业。
从业者与创业者的亲身经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导师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创新和创业,最大程度保证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三)考核与评价方法
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创新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其考核形式见表1。由表可知,拟采用的考核方法主要采用三种考核形式,分别为大作业、实践作品以及考试,它们分别占用的比重为大作业40%,实践作品40%,考试20%。在总体考核中,定性占50%,定量占50%。该考核与评价方法实施容易,评价结果客观,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创新创业能力占40%,专业知识占60%。该考核办法同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分别占50%。该项目考核办法同时也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价占80%(大作业+实践作品),终结性评价占20%(考试)。
四结语
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确实高效地为国家制造业培养和输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尤其是塑性成形及控制方向的优质人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设施与教具、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教材知识,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材料成型设备及应用”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建设,促使本课程能更好地反映当前国家制造业装备的现状以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本课程作为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作用,为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铸,张庆祝.关于新时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16-18.
[2]杨宝峰.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2/c414305-29601357.html,2017.
[3]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2):1-5.
[4]宋元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9(02):47-49.
[5]郭爱煌,宋春林,刘富强,等.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8(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