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19 16:31: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志愿服务工作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理论培训,整合优势资源等措施以提高其服务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

本文引用格式:罗宁,等.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0):48-49,57.

志愿服务是一项高尚的社会行为,其在弥补资源不足、服务社会经济、社会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开展以来,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志愿者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队伍也在发展中逐渐壮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无偿献血、义务支教、大型体育赛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新时代意味着新的责任、新的要求。与此同时,“95”后青年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表现出新的思想与行为特征[2]。医学院校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专业性强和服务强的特点,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责任。因此,医学院校应积极主动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在医学生培养方面的优势,以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就志愿工作的传播力度不够大,宣传手段单一,力度不广。表现在学生对近期开展的志愿活动了解较少,部分学生想参与,但是没有渠道。校内的部分志愿活动多是通过学院老师通知班委,班委在通知其他同学的方式,部分志愿活动通过学习团委组织。在校内,对参加志愿工作的优秀人物、典型事迹宣传较少,通过新媒体宣传的更少。如通过学校食堂里的电视循环播放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志愿者招聘、训练过程不完整,志愿工作安排的过程没有完整的计划,招聘训练体系不够完整、志愿时长不恰当、安排过程比较随性。对志愿者的培训制度不健全,对志愿者的培训较少考虑志愿者自省情况,在培训内容方面,以强调组织纪律和通识培训为主,不重视对志愿者的理念培训[3]。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制度不全完善,学校对志愿者的鼓励仅表现在进行综合测评时可以加一定分数,对优秀的志愿者的宣传和表扬较少,导致志愿者在志愿工作中积极性降低,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部分校内志愿活动未达到预期效果。缺乏对志愿活动、志愿者等方面的事后评价。经费的保障是开展活动的基础,志愿服务活动也不例外。志愿工作的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进行,导致志愿者缺乏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在信息技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下,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成为当今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交流沟通、信息分享的互动性工具。因此,采用“互联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将成为一种趋势,应将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管理、评价等环节,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信息化发展。利用微信平台、QQ等平台对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成效、先进事迹、优秀个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近期的志愿活动,促进信息的快速共享。利用信息平台推送志愿服,为志愿者提供一个线上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平台。此外,可以利用校内官方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全方位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精神理念植入学生心中。

\

 
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并推进志愿者注册工作,倡导广大志愿者通过注册参与志愿服务,便于学校对志愿者的管理[4]。信息化技术方便,快捷,而传统方式有利于增进大家的感情。因此,可以不定期开展志愿者风采展、志愿服务分享交流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志愿服务氛围。总之,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宣传正能量,吸引更多医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二)加强志愿者理论培训,弘扬志愿精神

目前医学院校志愿者组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对志愿者的培训均存在明显不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所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志愿者组织应加强志愿者培训制度的建立,让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及其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应将志愿精神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精神、校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理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志愿者的理论知识及自身修养。根据实际服务活动通过专业培训机构或专业教师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活动中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在提高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三)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志愿服务内容

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下结合省情、市情、县情、乡情,积极搭建医学生志愿者服务平台,拓宽志愿服务空间,积极开展各种实践主题活动。学校的校团委和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部分州市及县级医院、学校周边的社区医院建立长期的志愿服务合作制度,搭建固定长久的志愿者服务基地,逐渐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基地化发展[5]。与各级医院合作,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志愿者的兴趣及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扩大服务范围和取得更多服务对象的信任和支持,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从医院自身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医院的工作量,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气氛。

(四)拓宽资金渠道,为志愿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开展任何一项活动的基础物质保障,志愿服务工作也不例外。虽然志愿服务的人力成本很低或没有成本,但是活动过程中设备、交通等费用仍需一定经费的支持才得以开展[6]。一般而言,院校的志愿服务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规模化志愿服务的一部分[7]。对于规模化的政府主导的志愿服务,经费问题相对有一定保障。如果仅以医学院校为主体组织志愿服务,学校支持资金有限,难以充分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费用所需。医学院校应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社会捐助等途径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适当补贴志愿服务中的交通费、资料费、够买活动所需工具等必要费用,以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持续长久的开展下去。

(六)立足专业优势,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首先,医学院校是专业性强和人才密集区域,专业类别多样,教学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医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志愿者医师职业精神。其次,医学院校应加强专业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对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最后,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应根据志愿者兴趣、专业分别建立志愿者队伍,便于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志愿者间的交流,逐渐形成专业化志愿队伍。

(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尽管志愿活动及精神是倡导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高尚的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志愿行动绝不是在道德规范要求下的单向付出,不管是对受援者还是对志愿者来说,任何一次志愿活动的目的都是要让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只不过所满足需要的层次和类别各异[8]。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提高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物质方面,可以赠予志愿者小礼物;尝试与医学院校部分课程学分相结合,在志愿者学业成绩方面给予肯定;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累积次数或时间等翔实的志愿服务数据,设定相应的标准或条件,满足条件的学生可以减免一定的学费或给予一定的学费奖励等;在学校评优、评奖方面给予志愿者加分鼓励或优先考虑。在精神方面,通过理论培训、专业指导提高志愿者综合能力;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宣传志愿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在恰当时机给予口头表扬;建立志愿者星级认证表彰制度;在志愿者中选择优秀个人并授予荣誉称号;通过多方面的激励方式,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志愿者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种“服务型学习”的教育形式[9],无论是医学专业还是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高校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10]。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文化知识、专业实践技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课外社会实践的补充活动,更多依赖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愿性。志愿者应根据自身课程情况、志愿服务时间、地点等因素参与适合的志愿活动,应合理安排自身时间。

\

 
参考文献

[1]陈志宏,杨亚伟.关于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4-15.
[2]李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3):71-79.
[4]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126-128.
[5]汪江平.医学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及制度建设[J].科技信息,2009(03):143-144.
[6]陈志宏,杨亚伟.关于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4-15.
[7]狄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理念创新与机制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33-35.
[8]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61-64+87.
[9]陈华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高校医院志愿服务的新探索[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03):91-92+96.
[10]常乐.关于中医药大学志愿服务的思考[J]/OL.新教育时代:电子版,2017(5):124-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2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