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英文姓名的构成及起源,梳理了英文名字汉译的历史发展,从初期的随意翻译,归化为主,经历追求异国情调,异化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翻译规则。在新时代,英文姓名的汉译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对原有规则多有违背,笔者认为姓名的汉译规则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
关键词:英文姓名汉译;归化;异化
本文引用格式:蒲晓燕.英文姓名汉译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9):163-165.
The study o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Names
PU Xiao-yan
(Foreign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English names,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names that evolved from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to a set of translation rules.In the new era,there are some new changes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names which break the old rules.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ion rules of English names should make some new changes to follow the tide in the new ages.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name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一 引言
姓名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宗教、传统、风俗等信息,是各民族独特文化的具体表现。英文姓名的构成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中文姓名有着巨大的差异,把英文姓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英语国家人民姓名的汉语翻译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二 英语姓名的构成及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文姓名与英语国家的姓名有着明显的差异,英语国家的姓名有着如下特点(周延,2003;楼光庆,1985;杜学增,1997)。
(一)英语国家姓名的构成及特征
在中国的姓名文化中,姓氏比名字重要,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姓名文化则刚好相反,名在前姓在后。汉语中的姓氏在英语文化中有Family name,surname或者last name三个称谓;个人名则可以叫作first name,given name,baptismal name(洗礼名)或者christian name(教名)。此外,有些英语民族的姓名中还包含了middle name(中名),中名被放在first name(首名)和surname(姓氏)的中间,中名相对不那么重要,只出现在一些极其重要的场合,否则常常用首字母代替,或者干脆省略不写。如,Debbie Lynn Brown,常被缩写为Debbie L.Brown或者Debbie Brown。
(二)英语国家个人名及其起源
在姓名发展史上,英语国家的人先有名字而后有姓氏。在英美文化当中,婴儿接受洗礼的特殊时刻,通常由牧师或其父母亲朋为其选取个人名。英语个人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周海中,1992;周延,2003):
1)直接选取《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其它文学名著的人名或者古代名人的人名当作个人名;
2)拿其祖先的籍贯以及山川河流、鸟兽鱼虫及花草树木等自然界中事物的名称作为个人名;
3)采用教名的不同书写形式作为个人名;
4)选取小名(昵称)作为个人名,等等。
今天,英语民族人们常用的男子名大概有James,John,David,Daniel,Michael等等,常用的女子名则主要有Jane,Mary,Elizabeth,Ann,Sarah,Catherine等等。
(三)英文姓氏及其起源
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起源,但古代英国人最初是只有名而没有姓的。1066年诺曼底人入侵英国时,顺带着也把他们的姓氏制度带入了英国社会。16世纪,英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姓氏体系,开始广泛使用姓氏。英语国家姓氏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种(周海中,1992;周延,2003):
1)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如Wood(树林)伍德、Stone(石头)斯通等等;
2)反映身份或职业的,如:Smith(铁匠)史密斯、Cook(厨师)库克等等;
3)反映个人特征的,例如,Red(红色)瑞德、Brown(棕色)布朗等等;
4)通过在教名前面或者后面添加表示血缘关系的词缀,如后缀-son表示某某之子或其后代,Johnson(John+son,意为约翰的儿子)约翰逊,Richardson(意为理查德的儿子)理查森等等;
5)直接借用教名作姓氏,如Clinton.
随着时间的流逝,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姓氏已经丧失了最初的含义,演变成了单纯的姓氏符号。
现在,英语民族使用最多的姓氏主要有Smith,Miller,Johnson,Brown,Jones,Williams等等。
(四)英文名字后的感情色彩及文化意义
与中国姓氏相比,英语民族的姓氏显得颇为古怪,极具特色,其中一些中国人认为不吉利的词,英美国家的人也毫不介意,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例如,Deadman(死人)代德曼,Tomb(坟墓)吐穆,Butcher(屠夫)布奇尔,Raper(强奸犯)瑞普尔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英语民族人民更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追求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看重姓氏。
与新奇的姓氏相比,英语民族的父母们在给新生婴儿选取个人名时,还是比较慎重,会精心挑选具有美好含义的名字。汉语中有“人如其名”的说法,圣经中也有“As his name is,so is he”的句子。可见,汉民族与英语民族都相信人名除了反映良好的祝愿之外,还反映了本人的气质个性。例如,中文名字中有雅致的,如安心、安泰、安杰等等,也有比较俗气的翠花、德福、德花(这往往取决于取名字人的文化水平)等等。英文名字也是如此。拥有Debbie,Jane,Joe等名字的人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多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气质上比较淳朴,换句话说,比较土气;而叫Lynne,Arthur,Adrian的人则往往气质高雅;Harry显得沉闷,Richard,David,Susan有吸引力;Rory活泼好动,Julian沉静多思。英语姓名背后蕴含的这些丰富独特的含义,翻译成汉语后能否准确传递呢?
三 英文名字汉译方法的历史演变及翻译原则的形成
如前所述,英语姓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色彩,但在汉译时,往往直接简单音译,如Chandler这个名字常见于水手家庭,但译成中文“钱德勒”后,其文化色彩损失殆尽,名字真正成了一个符号。英文名字汉译后的文化缺失问题迄今为止依然是名字翻译中的一大遗憾。
(一)早期的“归化”原则
早期中国人在把外国人姓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本着“归化”原则,比照中国的姓名文化特点,翻译时把姓氏放在前面,把个人名放在后面,并根据其英语发音,选取读音相近的汉字。比如,明末清初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Mateus Ricci,被翻译为利玛窦;美国大使Leighton Stuart被翻译为司徒雷登;美国学者John King Dairbank被翻译为费正清;英国作家Bernard Shaw则被译为萧伯纳等等。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宏篇巨著《飘》的时候,更是统统采用归化原则,里面的汉译名字郝斯佳、韩媚兰、卫希礼、白瑞德等等,读来完全如中文姓名一样亲切,毫无文化隔阂之感。这种译法,对于刚刚开始打开国门,准备迎接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讲,显得十分亲切。然而,通过归化原则翻译英文名字,抹杀了英文名字背后蕴含的文化特征,随着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的增强,大家也逐渐认识到了这种译法的局限性,并寻求改变。
(二)翻译规则的形成
早期的译法主观性太强,不太恰当,译者们(刘洪泉、吴长青,2009;王奇,2003;周延,2003)开始对英美人名的译法进行了反思,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原则,具体体现在《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及《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上下)中,这些规则主要体现如下:
1)保留了英语个人名在前姓氏在后的特征,如David Beckham被译为大卫.贝克汉姆;
2)姓名翻译以音译为主,如美国现任总统Donald John Trump按照发音被译为唐纳德·约翰·特朗普;
3)姓名选字应尽量避免带贬义色彩的字;
4)选字时注意性别差异。如在翻译同一个姓氏Monroe时,Marilyn Monroe译作玛丽莲.梦露,而James Monroe则译为詹姆斯.门罗;
5)同名同译。如,凡叫Robert名字的,汉译名一律用“罗伯特”;
6)约定俗成。凡在我国已有通用惯译的姓名者,按约定俗成原则处理。例如:Martin Luther kingJr.小马丁·路德·金;Henry Norman Bethune译为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这些汉译规则体现了翻译名字时的一些理想:尽量保留英文名字的“异国情调”,体现其文化特色,看到这些名字,就知道是外国人,并大略知道其性别,但也仅限于此了,如果对英语的姓名文化不了解,也并不能知道这些名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文化缺失在所难免。
(三)新时代人名汉译——沿袭与挑战
英文姓名的汉译原则虽然不能解决文化缺失的问题,但当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沿袭使用。然而,在新时期人名翻译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音译与意译相结合。例如著名高尔夫运动员Eldrick Tiger Woods,中文译名为艾德瑞克·老虎·伍兹,采用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一定程度体现了运动员本人的运动特质;
2)选字时倾向于挑选体现译者对名字主人感情色彩的字眼。如过去习惯于把英国女歌手Adele翻译为阿黛尔,而现在90后00后笔下,则变成了阿呆儿;好莱坞著名演员Matt Damon,过去翻译为马特·达蒙,而在新生代眼里则变成了妈的·呆萌,读来颇具喜感;此外,还有,Thomas William Hiddleston,按既有翻译规则应该译为托马斯·威廉·希德勒斯顿,然而喜爱他的中国年轻人把他的姓翻译为“抖森”;Selena Gomez原译为赛琳娜·戈麦斯,但年轻人却称呼她为傻脸娜·割麦子,这反映出粉丝们对她的万分喜爱。
3)一些常见的英文名字甚至干脆不翻译,直接使用英文拼写,原因在于一是他们认为英文姓名采用汉字音译,其实并不能百分之百还原其读音,再则,新生代年轻人英文水平及跨文化理解能力都较之前辈有了显著提高,视野也更广阔,他们愿意并且也有能力接纳外来文化,也能毫无压力轻松读出英文拼写的名字。
四 结语
英文姓名汉译方法的演变,与人们对外来文化所持的态度及人们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密切相关。从归化到异化再到一整套规则的形成,再到今天年轻人试图打破规则,跳脱出来,表达他们对人物喜爱或是厌恶的态度,这反映出了国人对外来文化态度的转变及接受能力的增强。
过去在封闭的时代,人们没有机会接触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持一种排斥的态度,且接受能力有限,所以翻译时,倾向于“同化”,把外国姓名译为相似的中文名。随着国门大开,思想开放,视野拓宽,人们愿意接受新奇事物,也有能力接受新事物,在翻译时自然愿意保留其原有特色,因而更多采用“异化”手段,采用音译形式保留了英文名字的异国特色。后来,随着翻译理论及实践的日趋成熟,姓名的翻译规则也随之建立并稳定下来。
英语人名的汉译虽有传统,有一定之规,但规则是人制定的,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在变化,处于社会中的人也必须变化,因而规则也不应一成不变,而应该与时俱进,做出顺应时代的改变,做到传统与革新相结合,这才是大势所趋。那么,英语姓名的汉译在将来又会何去何从呢?请容笔者大胆预测将来的趋势:不翻译为汉字,直接保留英文的拼写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吴长青.英文人名汉译规范之管见[J].上海翻译,2009(01):57-61.
[2]王奇.外文人名汉译选字探微[J].修辞学习,2003(03):33-34.
[3]周延.人名文化与欧美人名的汉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43-45.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8.
[5]夏德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10.
[6]周海中.英语姓名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143-152.
[7]新华社编辑.英语姓名译名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楼光庆.从姓名看社会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03):14-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