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问题学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9 11:2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生身心发展处在关键期,受一些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结合小学生常出现的身心发展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小学问题学生的主要类型及原因,从社会、教师、家长等外部因素和学生自身内部因素分析提出改善问题学生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问题学生;成因;转化

本文引用格式:赵彦美.小学问题学生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69):192-193.

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但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由于家长或老师对问题成因及危害重视不够或处理不得法,导致问题学生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更正。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不应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应积极分析问题成因,聚合多方教育力量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做出有效的行动。

一 小学问题学生的类型

在小学阶段,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以及个体本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导致在思想、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必须要在他人的干预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小学生被称为问题学生。基于问题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学生主要有学习问题类、纪律问题类、品德问题类、心理障碍类、“好学生类”等。

[1]其中,教师尤其要关注近些年出现的“好学生类”问题学生,好学生一般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他们学习成绩突出,纪律表现好,是学生中的楷模,这些学生身心上存在的问题往往被其优秀的“光环”所遮掩。他们的问题处于隐蔽状态,主要有抗挫折能力差、双重人格、以自我为中心、虚荣心强烈等。

二 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

(一)家庭责任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因素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溺爱、家庭暴力、家庭结构缺失和家长教育理念落后等。

在《世界各国溺爱孩子排行榜中》,中国家庭溺爱孩子的程度居于全球榜首。中国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养成任性、霸道、唯我独尊的性格。反之部分父母常以简单粗暴的行为解决问题,往往对孩子要求严苛。当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或使家长不满意时,家长便会对其施加暴力。家庭暴力致使学生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使他们憎恨父母,心理扭曲,多数孩子的叛逆、厌学、品行顽劣、出走、变坏。[2]另外,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依法办理离婚的夫妻有380万对。《2018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3]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常常会存在心理阴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缺乏与家人的沟通,压力得不到释放,常常心理扭曲,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诱惑,误入歧途。最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观念、方式。

\

 
(二)学校教育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和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学校偏重“应试教育”,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而现实中,学校为了声誉和利益仍在进行变形了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出现学习困难、厌学、心理疾病、思想扭曲等问题。

2.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方法单调偏颇的学生观导致教师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对象,重智育而轻德育,不能公平对待和尊重每一名学生,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变得紧张胆怯,进而师生间不能和谐沟通,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身心中出现的问题。据调查,在学习生活中40%的学生和老师不愿意主动沟通交流。[4]有的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时单调地说教,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背景,还有的教师简单粗暴,不是语言冷暴力,就是请家长,严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惧恨老师。

(三)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各式各样的人。由于小学生缺乏辨识力,所以社会这个大环境尤其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是保护学生的必要条件,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却在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的强化,升学教育的根深蒂固,淡化了学生的求学动机。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有钱有势,“拼得起爹”,自己就可以前途无忧,从而丧失学习的动机。有的学生受一些“网红”“抖音”等不良媒体宣传的影响,在学习观、生活观、价值观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四)学生自身问题

内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发展的轨迹。首先,遗传决定了人的部分性格特征,但主要还是因为后天不良环境和教育不当而引起的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和诱因所影响,恰又由于其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故而知行不能合一,甚至出现“明知故犯”等现象。

三 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端正社会风气,减小消极影响


政府应大力打击不正之风,宣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使社会风气走向正轨,创造出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环境。近些年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中国梦”建设以及各地市的文明公约等措施的提出就很好地净化了社会风气,发挥着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要实现教育公平,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方面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消除学生的心理差异,使校园文化和谐发展;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破“应试教育”体制,减轻学业压力,实现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成材”。

(三)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教师要不断学习,正确认识身心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抓住其身心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首先从“知”开始消除问题学生的认知障碍。

在转化问题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扭转他们的认知错误并帮助他们跨越障碍,才能使转化工作得以进行。其次,要及时掌握学生的不良动机。每个问题学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教师应及时了解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正确地分析,从根源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后续转化工作打好基础。另外,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优良的班风是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凝聚集体力量,促使学生间相互帮助和影响,共同发展的关键措施,教师还应在班级教育中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在对学生进行方式方法引导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集体事务和个人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在管理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最后,抓住契机,探寻有效的转化策略。教育讲究“机智”。当教育行为产生效果,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有所悔改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继续施加影响,鼓励和帮助学生,使良好的习惯巩固并稳定下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良的外因对问题的转化起消极影响,教师应联合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一起对外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干预。

(四)各科教师通力合作,建立联动机制

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单个教师的力量往往单薄,很难对问题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所以需要各科老师的通力合作,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教育方案,多方面齐心协力地施加影响,使教育一致并连贯。

(五)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学历越高,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就越强。[5]所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的榜样。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问题学生转化过程中,家校配合能取得最优的效果。为了使转化有效进行,教师应多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家长学生做好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积极转化问题学生。

\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
[2]孙存.未成年人家庭暴力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7.
[3]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
[4]刘冬梅.师生和谐沟通对后进生转化作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5]王晓晶,李晓飞.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7):169-171+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