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班主任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学生阶段的重要人物,本文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并研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班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谢巍,等.小学班主任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9):253-25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诚实守信,锲而不舍,坚持自强不息,团结友善等优秀品格的,将这些文化精髓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既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让广大小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的鼓励,积极向上,斗志昂扬,自立自强,奋发有为,培养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
一 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健全人格的主要阵地[1]。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建设是非常重要,对学生在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如果班级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风貌,学生将会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走廊墙壁上增加传统文化精神的相关事迹,并定期更换古代名人画像、简介与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在走廊墙壁上设置传统文化作品展示角。在作品展示角中,展示学生的剪纸、国画、书法等优秀作品。在班级选出优秀作品定期更换。让学生产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法,能够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向他人学习的良好习惯,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兴趣交流。
第三,在班级的各类榜样“星”评比展示中增加“国学星”,在学生中寻找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学习成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典型学生,评为“国学星”,进行展示和表彰。能起到榜样作用,促使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在教室后的黑板上设计古诗文角,让学生负责挑选符合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内容,增加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诗词文化。古诗词文化要按照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周期更换,并要求学生全部背会,有时间可增加学生挑选理由及主要的背景文化。
第五,班级设置图书角,增加古典文学书籍,在不同学段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学期阅读的书籍及本数,如《三字经》、《弟子规》、《诗经》等,让学生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熏陶,使教室充满浓浓的传统文化书香味。置身在书香味浓郁的教室中,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学习。
二 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教学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主要渠道,同样也是继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各个学科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丰富和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语文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2]。
第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拥有传统文化的素材,渗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教学营造出含有传统文化的氛围,能够发现课本中的知识内涵,让学生感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现代文中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进行课堂讲解是,班主任要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
第二,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营造出传统文化氛围。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意义深刻、人们熟知的诗词佳句,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华,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中,有不少千古流传的名句,无一不具备一定的哲理性[3]。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学生背诵不是主要目的,了解蕴含其中的意义才是真正的目的。
第三,结合课外读物,积累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主任老师或语文教师推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定期进行班级汇报与学生交流,在自我积累的过程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多读、多看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
第四,通过写作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写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和脑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查看资料或思考自己知识体系中能够进行写作的材料,加强学生巩固知识。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起到滋养品德情操的作用[4]。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结合。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素材,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做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根据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学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在不同学段中,学生学习认知发展不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应有不同。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要注重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知道传统节日,对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进行了解和使用,如互相问候,拾金不昧,尊重师长等。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故事讲解和视频播放。在课后,学生与家长可以进行家庭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第一学段学生不同,在第二学段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开展对学生认知的教育。不但要知道中国传统节日,还要知道传统节日的来源、习惯以及典故等。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人民的积淀。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的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具体实践。人们的思想道德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营造出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在中华文明历史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小学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经典的诵读活动,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展开传统节日活动。中国有许多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情怀。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形式要有不同。低年级的学生知道传统的文化节日,在不同节日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活动,如元宵节的“快来猜一猜”、端午节内容的手抄报、中秋节的文化汇演节目等,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而高年级的学生还要明白每个节日丰富的精神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和典故等。让小学生在建康、快乐成长的同时,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丁秀荣.中华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根基——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9.
[2]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
[3]滕喜红.多点渗透,整体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8.
[4]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