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2 10:0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领域国际交流的频繁开展,社会对于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当代的高等教育目标是能够立足于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为了实现这一长远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我国高校与世界高校实现有效对接的途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当代意义,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

本文引用格式:刘敏,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9):104-105.

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交流行为由来已久。早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在容闳倡议,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群留学生出国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也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批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交流合作的历史。在当代,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新的时代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崭新的意义。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当代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通常包括以高层次的学习与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其主要任务和活动的各类教育机构。20世纪后半叶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求,使得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1]。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指的就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通过选派我国高校学生赴境外或接收外国学生到我国高校、研究机构学习、实习,开展学术、文化交流,参与完成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实现国际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互通互利的跨国教育活动。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人员生源地国。同时,我国也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国际学术流动目的地,每年约有40万名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到中国留学。目前,我国与世界各国办学机构已设立了246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参与的国外高校超过700所。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近年来也在稳妥推进境外办学。目前,我国高校已在14个国家设立了近100个合作办学项目,并已与4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位、学历的互认协议,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建立了国家级交流[2]。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正在向着更加深广的空间大步迈进。

\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既是中国教育以及中国文化、科技、理念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教育、中国人才的窗口,也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质量、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得到对比和检验的有效途径,更是中国与各国在教育以及更广阔领域进行友好交流、互通有无、合作互利的有利平台。另一方面,国际化对外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和完善我国高教机构的国际化视野,从而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国际化人才提供先进的方向;有利于切实提高国内高教机构,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为更加多元和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创造更多可能;有利于我国高教机构与国际教育机构互相学习、借鉴,将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入国内,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与国际接轨。

二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完善管理职能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需要上下多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从国家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到各高校及教育机构,再到高教教师以及在校学生,都需要为此做出更多努力。这其中首先应该重视的问题就是完善相关管理职能,为高教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提供更加正规、系统、可靠、安全的联系桥梁和活动平台。例如,宏观教育国际交流战略的制定、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洽谈与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对象的维护与沟通、留学生国际交流流程及管理制度的完善、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安全保障管理等,都有赖于各级职能部门的有力推进。

(二)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及学生综合素质

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取经”,希望将更多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入我国教育中,实现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但是,交流与合作应该是基于双方实力相当或各有优势的前提下。因此,在积极谋求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契机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致力于我国高教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这种自我完善与提升能够给走出国门后的中国教育及其培养出的人才更多自信;另一方面,更高的教育水平与更优素质的人才能够保证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出更好的效用,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从这一角度考虑,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在推广相关学科的英文授课模式、增设部分国外学科课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三)发挥中国教育文化领域优势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具有许多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既然国际化交流合作是面向全球的开放性活动,那么我们就应该将现有的教育、文化领域优势发挥好、传播好。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和实践,将丰富的中国文化传播到境外,在传统文化学科领域与他国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汉语热”的持续升温,高等教育可以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方向,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输出以及相关人才的外派合作。

(四)充分借鉴国外高校教育经验

随着各国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重视,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纷纷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试验。我国的高等教育想要针对国际化交流合作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不妨借鉴国外高校的有益经验。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借鉴美、英等著名学府扩充外语语种教学、设置国际化课程;其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可以考虑继续扩大优秀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配置;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鼓励学生提高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用以取代传统的统一化培养模式[3]。

三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新时代发展和国际化大背景下对高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要既勇于参与到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中去,寻找到我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之间的差距,并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历练和提升,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根于我国富饶的历史文化土壤,探索更加多元的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新模式,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对接,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真正创造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宝贵价值。

\

 
参考文献

[1]潘荣杰.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53):214-215+224.
[2]秦伊伦.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37-38.
[3]王玉峰,樊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22-30.
[4]朱英,郑晓齐,马小燕.国内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高教探索,2018(08):121-128.
[5]卢小根,管继春,肖昊.加快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J].高教探索,2014(02):47-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9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