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1 14:24: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目标、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位的边缘化,简单的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师资力量的欠缺及不匹配等问题。为了产教融合更好的发展,本文提出校内外要素整合及契约合作,师资力量的培养,产教融合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等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师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刘剑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68):107-111.

一 背景

大学的教育理念一般包含产、学、研三块内容,学即教学,教育培养好学生;研即科研,大学是科研创新的主体之一;产即产业,大学具有服务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的作用。其中教育和产业是密切联系并可以相互促进的两大系统,二者的互动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形成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2010年以来,为拉近教育和产业的关系并扭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困局,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

2013年起,教育部开始着力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向职业教育转变。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201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把转型高校的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

深化产教融合,包括宏观层面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以及微观层面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融合,上升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核心目标、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政府的推动使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迎来了春天。

无锡太湖学院自2015年以来,学校突出产教融合,引入中兴通信等一批企业,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工作抓手,基本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校企合作、师生广泛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格局,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但也遇到一些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性问题,促使产教融合还需要向深向实发展。

\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产教融合的问题

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各个高校都有大力发展产教融合的动机和行动,大量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位的边缘化[1]

借助经济学“中心-边缘”的分析概念,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两种不同地位的大学“有影响力的”中心大学和“依附性的”边缘大学。发达国家的大学凭借其在“历史传统、语言、知识的生产与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流动”等方面的诸多优势[2],居于国际高等教育的中心,与此相反,第三世界的大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地位,成为“中心的外围存在”。同样,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区域、甚至同一大学组织的内部,也存在中心-边缘。


\
 


如图1所示,处于金字塔的高校,数量极少,但获取了绝大部分各类社会资源,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顶尖的教师团队,优秀的学生资源,强大的学术势力范围,动辄百亿的经费支持,深厚的社会影响力等。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技产业园,教师科研成果产业化,学生创业,校友资源等各种渠道,轻易实现产教融合。占高校数量80%,生源70%以上的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边缘位置,只能得到当地政府的稀少支持,聘请不到优秀教师,招不到优秀学生,几乎没有学术能力和势力,经费甚至不足百万,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资金缺少,人才缺少,无人关心,举步维艰。

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当事各方创造价值,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是第一要务。

(二)简单的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固然需要企业的参与,属于校企合作,但产教融合绝不等同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行业企业和高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因而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企业和高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只有二者组成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相较而言,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这是一个单主体的单向过程,很难真正与企业形成合力,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初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形成、企业短期内还无法从高校获取人才红利时,这种合作只是高校的一厢情愿,不会取得好的效果[3]。

目前很多高校简单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简单的将建立了多少企业嵌入式培养班,建立了多少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多少企业导师,签订了多少校企合同作为评价指标。且操作过程中,以校方立场为唯一立场,以PPT状态数据表为唯一追求,美其名曰量化,没有真正考虑企业需求、学生需求、教师需求、社会需求,因此最终流于形式,得不到各方支持,无以为继。

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社会影响力薄弱,更需要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考虑所有参与方的诉求,为当事各方创造价值,才有可能从简单的不可持续的校企合作走向真正的持续性的产教融合。

(三)师资力量的欠缺及不匹配

该问题包括三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师资能力不匹配,师资考核片面化。

(1)师资力量不足

相较公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一般属于民办高校,没有编制不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高,很难招到优秀的教师,因此该类高校的师生比一般在1:30以上,有的专业甚至在1:60以上,需要大量的外聘教师来凑数。毫无疑问,外聘教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熟悉度都不高,影响教学质量。导致这主要是主办者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以及部分专业难以引进合适人才等原因造成的[4]。

(2)师资能力不匹配

目前教师几乎都来源于应届毕业博士、硕士,教师经历的都是学术教育,缺乏行业、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教师对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往往把市场导向、需求导向理解为对社会需求的简单服从和被动适应,缺乏主动对接、积极策应的意识。虽然学校也有动机从企业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可惜高校的待遇,特别是热门专业,高校待遇相较企业并没有任何吸引力。例如无锡物联网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起薪15~20/年,5年后20~30万/年,博士待遇更高,远高于高校教师收入。因此,只有极个别热爱教育事业,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工程师愿意来高校工作。

(3)师资考核片面化

地方应用型本科,要走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但是教师的考核体系,仍然参考学术性大学,以论文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将教师倒逼成论文机器,背离了产教融合的目标,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学术腐败,浪费大量人力资源。

这几年,包括名校在内曝光了大量学术造假的恶劣事件,既有当事人道德水平的问题,更主要是在唯论文的制度安排下,为了职称和学术地位,倒逼当事人造假。除了造假,中国还产生大量无用的科研学术研究,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超过一万亿,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5]。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产教融合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校内外要素整合及契约合作

从广义上讲产教融合也是一种产业融合。但一般的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简而言之,一般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而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由于教育与产业间目标的差异性,产教融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融合,它不会融为一体,也不会产生新的产业,而只是教育与产业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是一种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从理论上要进行要素整合及契约合作[6]。

产教融合是学校和社会各要素(包括企业)的整合,各方拿出自己的资源,综合考虑其他方的诉求,得出一个多方受益的方案。对于高校来说,拥有的资源主要体现在土地、场馆、设备、高素质教师团队、大量学生、社会影响力,高校立校之本则是培养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好的机会。企业的资源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等方面,企业的诉求主要是人才培养及招聘、其次是科研合作。

具体方案,可以有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企业后备员工队伍;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工厂,即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也承担部分企业生产、研发任务;条件成熟,校企可以联合成立公司等经营性主体,股权共享。但是,由于校企双方的经历背景有差异,对问题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法有差异,要素整合的过程难免有摩擦,因此契约精神尤其重要,双方必须遵守共同的契约,诚信为本。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力量是实现产教融合目标的基石,产教融合离不开双师队伍的建设,大部分学校强调双师建设,数据表也好看,但几乎没有落在实处,浮于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严重。真正将双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有如下参考建议:

(1)高水平工程师的聘请

面向社会聘请部分高水平工程师,待遇肯定会高于普通教学型教师,可以采用科研项目补贴的形式发放,以免冲击学校薪资体系。高水平工程师的到来,除了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还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资源,可以助推学校实现产业化,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评估体系也不应同于普通教师,应该参考企业方式,甚至可以与经济效益挂钩。

(2)青年教师全职企业锻炼

按照国外经验,德国的高校教授必须有5年企业全职工作经验,瑞士的高校教授必须有10年企业全职工作经验。我们的职称评定可以参考国外成熟经验,青年教师必须有数年企业全职工作经验,服务企业,贴近行业,熟悉市场。具体操作,必须采用停薪留职脱离教学工作,全心投入企业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那种既想企业混经验,又想安居学校的做法,很难使人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产教融合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产教融合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培养上,在教学全过程、全员推进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学生。

(1)专业设置产业化

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需要做好市场调研,设立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为市场、企业、学生就业设立专业,而不是为学校、为老师设立专业。比如某些高校仅仅因为该领域教师多,还大量设立历史、哲学、文学等专业,导致招来的学生根本没法就业,浪费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前途。

(2)学生实习、实践做实

为了便于管理,很多高校的实习、实践采用集中、定期实习实训,大量学生在某个时刻扎堆进入企业,企业不堪其扰,最后流于形式。无锡太湖学院近年实行新的实习模式,学校组织相关企业走进学校面向大三招聘实习生,双方满意后,签订实习合同,大四一年和正式员工一起上班,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企业也发实习工资,工作内容还可以做成毕业论文。这种模式,虽然学生分散实习,增加了学校和老师的管理难度,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有帮助。

(3)课堂教学产教融合

本人有近20年企业工作经验,新成为教师,将企业的经历融入教学,经过学生检验,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好评,每年学生评教都能排在学院前几名。本人经验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堂课就需要说清楚该门课程的产业定位,将来工作用途,日常上课再穿插实际案例,以本人所教授的《数字电子技术》为例,简单说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产教融合,下面是本人第一堂课的教学案例。

第一步,以本人企业承担的工业项目“智慧照明系统”为例介绍产业背景;如图2所示。

第二步,介绍实现该项目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如图3所示。

第三步,这些技能对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包括人格培养、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如图4所示。

第四步,细化到专业技能,讲述《数字电子技术》在整个专业技能中的地位,同时顺带着将大学所有专业核心课未来对应的技术应用进行描述。如图5所示。

如此一番,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价值以及日后的用途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习目标清晰不迷茫。


\

\
 



四结论

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大政方针,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地位的边缘化,简单的将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师资力量的欠缺及不匹配等问题。

但是,只要大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克服困难在这条路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将产教融合坐实做深。本文也提出一些观点,比如校内外要素整合及契约合作,师资力量的培养,产教融合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等建议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1):46-56.
[2]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3-36.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30(01):133-138.
[4]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5]发改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10%远低于发达国家.新浪网[引用日期2014-04-24]
[6]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40-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9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