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究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7 14:07: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观点,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越发的突出,人与自然间该以怎样的关系相处,怎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其做一个完整的把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本文引用格式:徐妙子.探究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J].教育现代化,2019,6(67):220-221.

工业革命后,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制度私有制的条件下,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生态危机的频发终于让人类自食其恶果。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发展中的首要位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深刻的认识到其重要性。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下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的理论指导。因此我们在当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应以马克思实践观为指导,探究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立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变更实践观念,提高认知能力,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更加全面合理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1]。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特性


想要以马克思实践观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首先,人类想要延续和发展,必须通过客观物质劳动——实践,才能够生存和生活,而构成实践活动的各种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以及手段都是客观实在的;并且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影响;以及通过实践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也是现实的存在,因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特点。其次,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本能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结果在还未实现时,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从而指导着实践,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实践作为主观与客观产生联系的桥梁,能够使人的主观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对象,从而实现了人对于自身限定的挑战和超越,因此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实践也处在社会关系中,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具有历史性[2]。

(二)马克思实践观下的人类基本活动类型

人是哲学中的永久主题,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实践观也从人的实践角度来看待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变化。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是指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人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时候,实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解决人和自然间的矛盾。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创造出了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改变了自然界。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否则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 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实践观揭示的文明本质


文明是一个概念,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表现为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现实成果。文明也是不断发展的,正如生态文明产生于工业文明中,是人们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深思的结果。人类属于自然,但自然不属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世界的现存形式,人有主观能动性,总是受着目的性驱使,不断改造世界,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客观世界是有其自在的运行规律的,人强行或打破规律,则必然遭到反噬。接踵而至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告诉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间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关乎着人类幸福,也关乎着我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我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了解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

\

 
(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上,研究得出工业文明必然落幕,人类最将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自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走入人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重重矛盾下,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向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有力挑战。我国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的具体展开和深化,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对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转折意义。在此之后,我国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十七大后,我国也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生态文明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生态文明,最终的受益人仍然是人类自己。在社会发展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仍然为人民所共享。

三马克思实践观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由于人类过度的追求物质利益,从而忽视了自然文明,一些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在现今充分的暴露了出来,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说,人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并运用自然规律指导社会实践,我们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则必须要协调好人口和资源间的关系,根据客观条件开展实践,坚持走和谐发展的道路。立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我国的基本矛盾,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项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

马克思实践观也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要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认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反过来指导着人们实践,认知提高离不开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指导,只会产生更坏的实践结果,因此我们要实现实践和认知的良性互动,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全体公民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以正确的观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应以消耗大量资源作为代价,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的私人享乐主义,不侵害他人的生态环境权利。

四结语

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揭示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方法论指导。我国仍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仍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不断吸取其中的营养,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化和发展,尤其是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推动我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5]。

\

 
参考文献

[1]鲍嘉琪.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戏剧之家,2018(20):239.
[2]刘淑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践[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3):59-61.
[3]周彤.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J].黑河学刊,2016(06):77-78.
[4]陈振华.论马克思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刘新月.整体视域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4):276-2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8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