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的发展,文章提出从打造高职院校精英团队形象、推行多模式社团运作、建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来建设高职院校的科技型社团。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陈洁,王恩亮,张少华,等.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建设研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7):224-225+255.
高职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良莠不齐,部分优秀勤奋同学不满足教师的统一教学的深度、广度。科技社团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为目标”,它是第二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环境[1]。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各类科技型社团在营造良好的学风、培养高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职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高职院校的美誉度的作用日趋醒目,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科技型社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 打造高职院校的精英团队形象,提升科技型社团的影响力
精英团队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力、荣誉,它也散发着自身的魅力,感召优秀同学参加,吸引资深教师愿意成为指导老师。
管理科技型社团的指导老师发现,开始一年级新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以后逐渐懈怠,对于二年级的社员不能坚持参加社团活动做了调研,其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因为兴趣不够,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所以坚持不下去。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参加科技型社团,最近几年围绕着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等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各类赛事,学校广泛宣传,大力发动,组建各类相关科技型社团。
社团同学与教师组成团队,参加了“电子产品及制作”、“电子商务技能”、“动漫设计及制作”、“工程造价技能”、“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注塑模具设计制造及信息化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一系列的比赛,多次荣获了江苏省一、二、三等奖,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项目更是获得国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与同学的士气,激发了同学参加科技型社团的激情,使科技型社团得到广泛的认可。社团目标明确,让同学感受到显性的荣誉感、成就感。
对于参赛同学,当学期的专业学分认定和素质学分认定采取了如下规定:
参加技能竞赛,可不参加考试,考试成绩评定如下:
1.基础分85分;
2.省一等、二等、三等奖分别在基础分的基础上加10分、8分和5分;
3.国赛一等、二等、三等奖分别在基础分的基础上加15分、10分和8分。
备赛过程中,采取社团培训模式,专业知识的难度高于课程要求,并且采取教师的一对一辅导方式,比赛之后,无论有无获得奖项,同学的绩点一般都位于班级前列,社团同学在评奖评优中优势明显,加之一些企业需要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同学时,会联系社团指导教师,使得科技型社团的优秀同学供不应求。社团的专业精英氛围渐浓,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社团的招新活动中,有更多同学自主报名,考虑社团规模、设备数量、指导教师人数诸多因素,推出考核、淘汰机制,让社团的主体:学生、教师两者共同促进,推动社团的持续、优质发展。
二 根据各个专业特点和教师特长、推行多模式社团运作
科技创新型学生社团的运作应结合各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领域或配合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科技型社团应考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的基础不同,社团对指导教师的个人专业能力、擅长领域、敬业精神依赖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社团,在社团运作中应结合双方面因素推行多种模式运作方式。
(一)培训班型
高职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近年来江苏的大部分高职生参加提前自主招生,毕业前半年离开高中,无须参加高考,这部分生源在学习上的坚持能力、钻研能力大大的劣于以往,几无刻苦精神,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广度、深度也逐渐下降,对学生专业开发能力鲜少要求。所以,要培养出精英同学,必须要夯实理论,离开理论的动手能力,只能是没有创造能力的技能反复练习。
教师自拟一些项目案例,按照从低到高的梯度,从理论到实践应用模式,每周1次(4个学时)以上的授课、实训,让同学边学边做,同时,要求安排经验值较高的老生,老带新,辅导帮助新来同学解决问题,培训班的教师授课、答疑帮助同学解决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的难点,并且,使同学具备项目的开发能力。
在寒假、暑假,有整块儿的时间,组织同学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等历年项目实践培训、承接一些企业生产项目或者技术改造项目,让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组成梯队,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搭配成立课题组,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让学生系统地经历一个从选题、调研、分析到结题的完整的科研过程,帮助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2]。
(二)职业技能竞赛驱动型
技能竞赛驱动型社团:以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竞赛为中心,安排所有的社团建设和活动。
职业技能竞赛是面向社会、企业以及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突出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3]。
以学生技能竞赛为背景,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将技能竞赛项目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4]。
比如物联网学院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两个社团因为获奖奖项级别高,次数多,宣传到位,同时,目标鲜明,相关专业同学慕名而来。
优点:对于部分专业,如果有相应的比赛,相关社团可以在学校、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资金、设备的更新上、指导教师的指导程度上有最大保证。参赛同学与指导教师更容易取得显性成果,最为科技型社团的主体(社员和指导教师)接受。
(三)项目引领型
“项目引领型”社团:以学生的各类科技项目实践活动为主,例如,针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实验、实训项目、企业横向课题、挑战杯历届优秀作品跟做,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项目,以同学为主,指导教师为辅,实施项目。结合各个同学的兴趣、专业方向,老带新协调完成,培养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科技项目开发素养。
项目引领型的培训班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邀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全面清理学生已开设的实验实训项目,构建以科技型社团培养目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项目库,进行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库建设,项目来源可以为课程实验实训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工程应用项目分解后的子项目、各类竞赛的项目、教师个人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后的子项目等等,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开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设计水平[5]。
(四)导师工作室型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考试作为检验手段,往往造成将考试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忽视过程的控制,而工作室教学是以项目完成作为目标,学习目的明确,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6]。
导师工作室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为目的,以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导师制[7]”。报名参加科技型社团的同学,绝大部分是学习目标明确,有专业提升愿景,非常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
本学院帮助部分高规格人才(博士、教授、高级技师)等组建专业方向工作室,提供集实验、实训、生产、办公、授课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工作室负责人一方面自由招纳校内外人员作为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吸收部分同学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工作室的科研项目的研发、生产。工作室的主要成员充当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技术应用型能力培养,使其具备脱胎于职业教育母体,日后能够解决岗位当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应用的需求,成长为行业精英。
以“电气控制柜设计与安装”社团为例,该社团一直以工作室方式运行,2017-2018年度承担经费为170万元的企业横向课题“电气控制柜的改造与设计”项目,工作室的3位博士教师充当社团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带领社团同学共同修改原有设计并生产,既帮助部分贫困、勤学同学解决经济问题,同时,也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一举多得。
本学院目前高职的生师比较低、教师的工作量人均400学时/年以上,大规模的实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现实,但是,选择部分致力于项目开发的教师,采用导师制工作室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少部分科技型社团同学,实践证明可以培养优质人才。
三 建立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做好社团发展保障
(一)建立社团指导教师聘用机制是科技型社团发展前提
科技型社团的建设优劣、影响力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力,除了吸引、吸纳优秀的同学参加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具有良好的学术水准、乐于课余指导的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导师聘用制能够发展和保障指导教师队伍,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工处组建工作小组共同建立校内外专家人才库,科技型社团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分析,配置聘用对应的指导教师,公开聘任,公平竞争,公示结果,如此彰显出科技型指导教师的价值感,而不是由学工部门或团委来聘任。
(二)制定社团指导工作制度,执行考评机制
社团的活动要有针对专业训练的学年计划、有固定的时间、有记载,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获奖、荣誉,申报的专业项目等直接纳入指导教师业绩,同时该业绩超常优秀的老师可以破格进行职称评定,这样的举措才能激励教师用心、用时、用力去培养学生一批精英同学,要使同学掌握较好技能,需要指导教师付出很多的辛勤劳动,只有导师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认可,才能激发导师的指导积极性,才会吸引专业水准优秀的教师进入指导教师队伍。
(三)鼓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横向课题,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指出,学生社团主要活动经费应来自于高校拨款、社会赞助和会员会费等合法渠道。对于高职学校而言,社团经费少之又少,拨款几千元甚至于没有,会员会费更是寥寥无几,而科技型社团的专业属性、高配置教师队伍都要求经费远远高于其他社团,社团要购置仪器、设备、耗材,并且要经常的更新。鼓励指导教师带领社团同学服务地方企业,凡是由社团指导教师带领社团成员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学院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根据到账额度进行相应奖励作为社团的科研经费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王永亮,何伟.对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17):79-80+83.
[2]李梅,刘佩奇,傅平.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的思考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4(01):4-6.
[3]陈绕生.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全面提升创新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7(28):138+14.
[4]章喜才,张丽宏.浅谈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联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4):74-75+122.
[5]刘亮元,贺达江,肖景.“一体两翼四驱动”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03):122-125.
[6]冯大同.工作室制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2):179.
[7]王典典,刘志峰.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3):196-1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