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金融数据库技术课程浅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3 14:56: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入融合,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课程深入融合。本文在《金融数据库技术》课程中,通过“项目驱动”、以赛促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结合雨课堂、MOOC等互联网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商科思维,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易忽视商业领域的问题,为学生真正进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商科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侯菡萏.“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金融数据库技术课程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7):33-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青年人才朝气蓬勃、思想解放、富有改革创新精神,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突击队。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一支规模宏大、厚积薄发的青年人才大军。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很多新兴产业和经济应运而生,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采取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应对互联网环境的挑战,进行改革与转型。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计算机专业开展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金融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是利用SAS软件编程进行金融数据分析,是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面临就业、创业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指导,能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结合大学生敢想、敢做的特点,针对我校实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促进创新创业与课程的融合。

一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1.在理论教学中,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已申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案例,将学生分组并按照项目申请、开展实践、结题的步骤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首先,在学期初按小组布置任务,模拟项目申请环节。指导学生按照项目申请书的各项要求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概括提炼共性问题。通过翻转课堂进行小组间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互相激发,全方面认识问题,从而总结观点形成项目申报文档[1]。其次,在学习SAS软件数据分析时,模拟项目研发环节。如在进行《基于android平台的幼儿防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题目时,设计调查问卷后,从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到撰写研究报告,不仅提高了学生对SAS软件的应用能力,完善了系统的需求,锻炼其系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项目与综合课程设计的区别,制作与完成应用软件只是完成项目的基础条件,真正把这个创新立意变成可实施、可控制、可发展的商业模式,创造商业价值才是最终目的。最后,通过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发表论文等形式,提高学生总结凝练理论成果的能力[2]。

\

 
2.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模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专业知识的欠缺,更主要的是相关行业知识的空白、理论与事实的矛盾等问题。此时,教师应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研讨课,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团队意识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及信心。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充分融合并突出模拟创新创业项目时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将阅读文献数量、可行性研究报告、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等各环节按比例提高至总成绩的40%,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发挥学生的特长[3]。

3.申请大创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以赛促学。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分组完成不同的项目,作为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4]。从这些项目中挑选优秀创意申报国家/省级大创项目,如《特色馆APP》、《金院随车行》等国家级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项目,继而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高校“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等国家级/省级比赛,通过比较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能力。

二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

计算机专业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对网络技术更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模式的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互联网”思维。首先,从课程内容上,采用“雨课堂”形式。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SAS软件应用的在线课程很难找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雨课堂”形式进行授课、测验及考试,强化过程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使用“雨课堂”工具,在授课过程中设置选择、填空、投票等题目,学生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且全部学生的答题结果会以直方图形式展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形式,解决难点问题。借助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互联网+”的优势。其次,寻找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电子商务类MOOC课程,如中南财经大学《创业基础》、南京邮电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暨南大学《数学营销:走进智慧的品牌》等国家级精品课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补充,使学生建立互联网思维,提高创新创业的信心。

三通过创业教育类课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商科思维

商科思维是指创新创业人才除了要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更要从组建团队、整合资源、设置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并构建商业盈利模式。我校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了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在学习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同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并在第六学期将《金融数据库技术》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开设,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的有利保障。创业教育类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识别、发现商业机会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模式并实现商业价值。在学期初的小组讨论中,首先要明确项目产品的核心价值,这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深刻认识产品和用户的特点才能获取更多顾客;还要分析产品的成本构成,尤其对“互联网+”背景下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要深入挖掘,从而获得更多利润;此外,产品的定价策略、项目的风险管控等都是项目实施时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这些训练,学生虽然不一定能达到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商科思维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商业思维模式,形成了商科思维,为他们将来创立或参与小微企业打下了基础[5]。

四 结语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或服务技术上的创新与实现,而忽视时代技术背景和商业逻辑。将《金融数据库技术》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全过程,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潮流。

\

 
参考文献

[1]张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08):40-41.
[2]王文华,王卫星,沈秀.基于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1-24.
[3]周世军,岳朝龙.《经济分析与SAS》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学理论,2013(18):268-269.
[4]吴晗,刘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中国商论,2019(5):225-226.
[5]戴心来,张海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9-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7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