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21 15:00: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泛在学习环境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师生互动场域发生着时代性的嬗变,文章对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现状、师生互动方式及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比较认同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互惠共生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代际关系、主客体关系和知识卖买关系;师生互动交流远距化倾向明显,学习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师生交往互动方式的变革,但在线互动交流的便利并不必然引发师生互动交流的增加;师生关系在满意度和支持性维度上接近良好,亲密性一般,冲突性较低。文章还从学生性别、学科、学习成绩、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学生个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师生关系;泛在学习环境;现状

本文引用格式:罗刚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9,6(66):226-
230.

A Survey of the Status Quo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UO Gang,YUAN Lei,MO Wen

(Faculty of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angXi,GuiLin)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field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changing with the age.Therefor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he wa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under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agree tha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 of both teacher and friend,and mutualism,rather tha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and knowledge selling relationship.The distance tendenc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s obvious.The change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brings about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convenience of online intera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close to good in the dimension of satisfaction and support.The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gender,subjects,academic performance,serve as student cadres or not,and students'personalities.

Keyword: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status quo

近十年来不少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冲突及原因、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进行了研究[1],认为师生关系应该走向民主与平等,同时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2],特别是通过自媒体等暴露出来的师生关系冲突、紧张、功利、冷漠的案例时有发生,甚至有人认为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逐渐成了学校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3],老师经典角色已被颠覆,质疑老师社会代表性属性、怀疑老师知识权威和道德化身[4],但涉及泛在学习环境这一特定新时空的研究不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借助于学与教的互动而生成的,知识获取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情境不同,对老师、学生和知识的认识不同,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老师、学生通过知识所构建出的活动不同,师生关系也就不同[5]。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发展,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使学习环境具有便捷联通、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文化多元化及去中心化等特点,这是否会引发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实况如何,正是本文所要考察的。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因经济条件的不同,泛在学习环境建设具有地域差异和校际差异,因此,在调查样本的选择上,主要面向学习环境条件更接近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生,包括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南宁等地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大学生人数为1432人,回收填答有效的问卷1254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467人,女生787人;文科353人,理工科901人;一年级202人,二年级279人,三年级570人,四年级191人,五年级12人。使用SPSS22.0和SPSSAU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访谈。

(二)调查工具

问卷主要参考王耘[6]、屈智勇[7]修订的师生关系学生评定问卷,并考虑到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区别、泛在学习环境的特征及其对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及课堂行为的影响,对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和冲突性四个维度的项目进行修订,后问卷包含28个项目。亲密性是指师生彼此在感情上的亲近程度;支持性是指老师给予学生的鼓励和支持程度;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冲突性是指师生之间互相矛盾、不和谐、不协调的程度。由学生进行评定,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被试在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冲突性维度则相反。四个维度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在0.741-0.871之间,KMO值为0.824,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此外,还对师生课外交流方式、学生的师生关系观念等进行考察,并通过访谈部分老师考察老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判断。

\

 
二结果与分析

(一)课后师生互动交往的首选方式


课后师生互动交往的主要方式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师生互动的首选方式是微信、qq方式,突显了网络媒介在人际沟通上的灵捷性,说明师生互动交流有远距化的倾向。


\
 


大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会向谁寻求帮助?由表2可知,首先在网络上寻找答案;对于问题“因为查寻信息十分便利,现在很少有问题问老师了”,学生认同度较高,说明泛在学习环境的资源丰富性,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对“由于网络、手机的便利性,课后老师与我交流多”并不认同,特别是学生对“课外老师几乎不联系我”的回答总体倾向于比较认同,说明环境工具的便利性并不必然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
 

(二)师生关系现状

1.总体情况


师生关系四个维度的得分高低依次为:满意度、支持性、亲密性、冲突性,如表3所示,满意度最高,冲突性最低,得分排列次序和2017年范富霞[8]对河南大学生的调相结果一致,但得分均有提升,这应该是和笔者选择的具有泛在学习环境的样本有关,泛在学习环境建设比较好的学校均是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空间,利于学生学习的持续开展,进而使师生关系表现更好。大学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接近一般,与对老师的访谈结果一致,师生关系“确实算不上亲密”。而支持性和满意度得分几近良好,显示师生关系虽算不上亲密,但学生们普遍比较满意,同时,进一步的考察表明,大学生对“学习资源丰富,上课听不听都一样,课后可自学”的观点倾向于否定(得分2.72),说明大学生感受到了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比较好的学习支持,认可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冲突性维度得分较低,表示大学师生冲突较低。

进一步的考察可知,学生对“老师尊重我的看法和建议”比较认同(得分3.87),对“不尊重老师,给老师起外号等”并不同认(得分2.12),说明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泛在学习环境虽然提供给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的多元化选择空间,但师生相互尊重,老师宽容、理解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师生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导致增加师生的冲突性。



\


2.性别差异

男女生之间,在满意度与支持性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亲密性上有极为显著差,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如表4所示,这与范富霞[8](2017年)、李敏[9](2012年)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男生和老师之间的亲密性高于女生;在冲突性上男女生之间有极为显著差,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和范富霞、李敏的研究结果相反,其原因可能是泛在学习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文化与去中心性等特性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的多元化,思想更活跃,加上男生比女生胆子大,更勇于表现那些不同的意见、态度与行为。


\


3.文理科差异

文理科学生在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上则差异显著,文科学生得分均高于理科,如表5所示。实际上,理科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比文科学生高,他们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还要有好的实验条件,因此在支持性上的感受不如文科学生那样容易得到满足,这也说明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必要性。在冲突性方面,文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的原因在于,泛在学习环境资源的丰富性、文化的去中心化在文科上表现更为充分,文科学生在观念上更多元、更自由活跃,不同意见的表达、态度与行为表现更自由化。比如,对于“我几乎每节课都有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使用手机、电脑等行为”的得分,文科生比理科生得分高,在课堂上更容易做出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行为。



\


4.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

经检验表明,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在冲突性上有显著差异,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冲突性得分显著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这与付慧娥[10]2011年的调查结果相反。究其原因,现今大多数学生干部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更为成熟,学习认真,善于利用泛在学习环境提供的丰富资源与互动的便利和老师交流沟通,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就更低。


\


5.是否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研究的差异

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上均有显著差异,如表 7 所示。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与老师的接触、交流合作较多,亲密性和支持性得分更高。而在冲突性方面,可能因为参与的科研项目, 虽强化了与项目老师的关系,但有的同学也因此忽视了其他课程学习,在课堂上更容易做不相关的事情,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冲突性。


\


6.是否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及活动的差异

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冲突性上有显著差异,参加协会组织及活动的学生得分均低于未参加的,如表 8 所示。说明学生参加学校协会组织及活动有助于降低师生之间的冲突性。
\
 
7 不同学业成绩的差异

在满意度上不存在成绩上的显著差异,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 9 所示。其中,自我报告成绩上、中、下的亲密性、支持性得分均为自高向低排列,说明成绩越好亲密性、支持性得分越高。冲突性得分则不同,得分高低排列依次为下、上、中,成绩中等得分最低,冲突性最低, 成绩下等的得分最高,冲突性最高。这也说明了成绩中等的同学心态相对平和,师生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相对更低,老师需要更多的关注成绩下游的学生, 加强和他们沟通交流,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能有助于降低冲突性。

\

 
8.个性差异

个性的强弱在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亲密性上则存在显著差异,回答个性较强的学生得分更高,说明个性较强的学生和老师的亲密程度相对要高,这和我们一般人的观念相反。实际上,个性强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更强,依赖性更弱,泛在学习环境的信息知识丰富、民主、平等、自由等特点,正好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多数个性较强的学生往往更活跃,更有信心,更容易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上进心和较强的能力,老师相对比较喜欢,并宽容他们。

\

 
9.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与否的差异

学校对师生关系建设重视与否,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冲突性三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感觉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的学生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得分更高,冲突性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学校重视,并提出要求,对师生关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对于是否注意仪容端装,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冲突性上有显著差异,回答注意仪容端装是的得分低于回答否的,说明不注意仪容端庄的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相对要高,说明老师可能也相对的更宽容仪表端庄的学生。

10.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经相关性检验可知,教师专业知识与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有显著负相关(0.01水平),而与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则有显著正相关(0.01水平)。其原因在于,虽然泛在学习环境信息知识丰富,师生共同享有对称的信息环境,但并不真的就削弱了老师的知识权威,学生佩服专业知识渊博的老师,其服从性高,冲突性降低。教师教学能力与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则有显著正相关(0.01水平),与冲突性无显著相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师生交流联系与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0.01水平)。说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增加师生交流与联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大学生的师生关系观念

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关系,其次是互惠共生关系,第三是主体间性关系,得分几近于比较认同“亦师亦友”“互惠共生”“主体之间”的师生关系;而对知识买卖关系、主客体关系、代际关系则倾向于否定态度。实际上,我们从对老师的访谈可知,老师们认为师生之间“在某些观念上有一定的代沟,有一定的代际关系”,可见在代际关系问题上,师生观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比较正面,师生关系不是冷漠的;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较强,与老师做朋友并进行互惠合作的意愿较强。

三 结论

总体上看,师生关系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并没有有的人感觉的那样师生关系冷漠、冲突明显。

1.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大学生比较赞同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互惠共生的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代际关系、主客体关系和知识买卖关系,突显学生主体性意识较强,与老师做朋友的意愿也较强。

2.师生交流方式

(1)学生在课后与老师互动交流的首选方式是微信、qq等在线方式,师生互动的远距化倾向明显;学习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促成了师生交往互动方式的变革,师生沟通渠道的便利并不必然引发师生互动交流的增加。

(2)学生每当遇到疑难时首先选择到网络上寻找答案,很少去问老师,课堂之外,老师很少联系学生。

(3)学生常在线和同学讨论生活和学习问题,而很少和老师讨论。

3.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在满意度和支持性维度上得分较高,接近良好,亲密性一般,冲突性较低,师生相互能够尊重。

(2)男性、文科、个性强、参加老师项目、成绩好、感觉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的学生在亲密性上得分更高,与老师更亲密。

(3)文科、参加老师科研项目、成绩、感觉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的学生在支持性上得分更高,感受到更高的支持性。

(4)感觉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的学生满意度更高。

(5)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在性别、学科、担任学生干部与否、参加老师科研项目与否、成绩、参加学校社团组织与否、个性、学校重视师生关系建设与否,甚至是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端装与否,均存在显著差异。

(6)教师专业知识与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有显著负相关;教师专业知识、教师教学能力而与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则有显著正相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师生交流联系的多少与师生关系的四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林存华.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3.
[2]李长伟.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研究,2012(08):113-119.
[3]王效仿.高校师生关系嬗突的社会学透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56-60.
[4]金富平.师生关系的古今之变[J].教育伦理研究,2016(00):310-315.
[5]万作芳,任海宾.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2-35.
[6]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16-21.
[7]屈智勇.中小学班级环境的特点及其与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8]范富霞.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现状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2017(8):170-171.
[9]李敏.学生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付慧娥,邓新洲,郭昕.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451-453.
[11]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34-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6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