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语言服务视角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17 16:01: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发展迅猛的信息社会使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英语专业如何转型培养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以满足蓬勃发展的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语言服务人才的内涵及其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语言服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聂文杰.语言服务视角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1-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为实现文化上的良好沟通和理解,进而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合作发展,语言服务作为沟通媒介的地位愈发显得重要。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推动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取得的新突破,我们需要大量的语言服务人才促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1]。然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学校的传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有所脱节,仅具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已难适应发展日新月异的语言服务产业的需求。

一 语言服务的内涵

“语言服务”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确定。自北京奥组委设立了“语言服务处”用于解决语言沟通问题以后,“语言服务”便在我国社会,特别是翻译界和跨语言服务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使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个新的行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世举(2012)认为,“语言服务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划分,如果从服务内容来考察,大体上可以分为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务、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语言教育服务六种类型。”随着语言服务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延伸,“语言服务人才”也较传统的“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职业化特征,强调其行业的服务功能,需具备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和职业素养。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也需完成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语言服务人才的服务水准和质量[2]。

\

 
二 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迎合人才市场需求突显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不断加深,目前在中国能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进行高效深入交流的人却是不常见的,包括很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是如此。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大部分高校都开设英语专业的现状是多数接受英语教育的毕业生用其所学又进行英语培训或教育的工作,真正的英语实践能力低下,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亟需的高质量语言服务需求,造成英语专业常被诟病为一个没有专业和不能适应职业化发展的学科。

因此,作为输出外语专业人才的重地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以培养高素质的语言服务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科设置和教学理念上都做出了调整和转变,如实施了英语+新闻、英语+经贸等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设置的培养模式。但现实情况是在专业和英语的切合上很难完成顺畅的接轨。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大多数的院校很难能做到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名校一样能做到专业与英语的深度结合,容易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课业压力大,两种学科内容的深入学习应付不过来。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较为偏重传统的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课程,虽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些专业方向,但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难以掌握其核心能力,职业导向并不清晰。其次,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未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理念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仍然单一,缺乏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缺乏结合一些必要的校外的综合考核方式。再次,校内外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使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上严重脱节,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养上欠缺实训。

三 基于语言服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协同制定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的活动不应当只发生在校园,特别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吸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人员参与,充分利用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优势,实现社会语言服务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高效精准的对接。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呈现出高层次、多样化和不断快速变化的特点,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要不断加深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语言服务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努力改变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境。

(二)强化基于语言服务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常常成为多数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瓶颈。常年耕耘在教室讲台上的以语言教学为主的一线教师大多对语言服务行业缺乏了解和实战经验,在日常教学中难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服务的针对性职业引领和指导,如承担翻译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和和职业化程度上的要求就会远高于语言师资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在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语言专业知识和学术优势的同时,引入该职业相关用人单位人员来开发和承担语言服务具体操作性强的课程。校内教师负责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职业导师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态度和素养、指导和安排学生的语言服务见习和实习等活动。高校有必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另外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必由之路[3]。

(三)加强语言服务综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培养合格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与加大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服务应用的多领域、多学科特点决定了语言服务综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学科交叉和融合为基础,把与语言服务紧密相关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作为语言服务重要部分的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多数院校的教学体制仍以传统的语言教学为主,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偏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纯语言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较少体现出语言服务也的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编译、译审人才、翻译技术和翻译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翻译已成为一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语言和文化服务产业,翻译工作也由原来的笔译和口译扩展辐射到更多的领域,呈现出技术化、服务化和本地化等特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口笔译的技能,还需要具备翻译技术的运用、项目管理、数据管理与开发和语言文化服务咨询等多种技能。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需与时俱进地钻研和建设突显语言服务特点的综合课程体系[4]。

(四)构建有效的人才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最后依靠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来检验,人才质量的高低依靠有效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评估来鉴定其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英语专业学业评价方式中的单一的语言考试和知识考查难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的综合素养。目前英语专业的学业评价方式除所学课程考试外还有教育部主办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和种类繁多的口笔译资格或水平考试,在语言能力和一些翻译实务上很能体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这些评价体系的实施和实践工作现实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其考试结果也难以真实或完全反映考生的实际能力。语言服务人才的评价除以学生在校课业成绩为依据外可考虑建立吸引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分别实施的综合评估机制,更全面地对语言服务人才质量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5]。

\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根据语言服务行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应积极引入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参与,不断开拓新的平台与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晓勇,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建设,服务中国国际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1,(08):32-34.
[2]赵世举.从服务内容看语言服务的界定和类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3):4-6.
[3]穆雷,仲伟合,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3,10(01):89-95.
[4]蒋丽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01):80-81.
[5]于健,岳辉.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54-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5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