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开展分析,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高等数学现阶段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高等数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环境下的课程创新方式进行探究,旨在为同行业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建议,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谢銮英.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4):24-25.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改革其课程流程是非常必要的。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的评价机制。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基础的理论课程,能够对学生的后期专业学习产生影响,这也充分说明创新高等数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 现阶段高等数学的教学困境
(一)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一方面,通过对众多高等院校的数学课程调查发现: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更新的教学新理念,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仍延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高等数学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有不合理的要求,没有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应用能力培养,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高等学校的教学效果与理想化效果产生较严重的偏差。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局限,没有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融合。现阶段,老师在开展高等数学教学时,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并配合手写板书,这在科技时代下显得比较落后,造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局面[1]。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多采用“集体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思维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用于全部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老师在教授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与学生专业的融合方式探究,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继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此外,高等数学的教学评价虽然已经在教学变革中不断进化,不仅仅将关注点放在期末成绩,课堂的随堂测试也是老师比较重视的,但仍离不开应试教学成绩的限制。为了提升最终的考试成绩,老师往往会采用题海训练方式及模拟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够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进行考证。
(三)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
人为因素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责任者。但由于社会对高等院校的积极影响和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可供参与高等数学的教学老师人数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据了解,许多高等数学老师的工作量都超过了常规的数值,但仍不能够满足扩招后高校教学的需求。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和积累,而高等学校新聘请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强,但对于怎样将自身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仍处于盲目状态,无法保证教学的总体质量。例如:高等院校在开展数学教学时的目的,不仅在于教材内容的传授,而且还要做好后阶段的课外延伸,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开展的教学内容比较乏味,而且没有找到高等数学与专业间的融合关系,降低了总体的教学效果。
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下高等数学的课程创新对策
(一)打造专业素养较强的师资力量团队
一方面,强化先进教学理念在老师头脑中的地位。每每将创新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时,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脱离教材本身,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高等数学学习,这极其容易使教学走入一个不可控制的极端。实质上,课程创新就是以独特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继而得到了合理的发现。学生想要创新,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老师必须要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重新整理和挖掘,以学生自身、社会状态、学校发展等等为基础,提升课堂教学的时代性,设计出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高数课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强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对高数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以多角度、全方位、专业化的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2]。
另一方面,老师要对数学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每个个体都是创新意识的发源地,因此,老师在对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应该先开发学生的潜能意识和自我的创新意识。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来讲,一堂高质量的高数课程不仅要有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专业特征及接收能力考证等等,还要采用一些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习题的吸收和应用转化。老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引用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如PPT讲义、数学信息化模型等等,为学生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老师不应该以“对和错”、“是和非”来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答案进行评定,应该从教学内容的多个角度对其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欲望的驱使下,学生对高等数学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开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篇章。
(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国外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兴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缺少探究真理的灵魂的。兴趣是孩子学习中最好的指导老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发展自身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培养各个学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以两个方面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兴趣的培养方式进行说明: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擅长的方面,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基础课程,能够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补充,如理工类别专业、经济管理类别专业等等。而学生容易对自身的闪光点进行认可,比较容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此,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擅长部分对其进行赞扬,不要对学生置之不理,扑灭了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对高等数学某一题目进行教学时,老师要保持鼓励和耐心的心态,对学生的解题方式进行赞扬,使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实际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继而强化自身解决高等数学问题的自信心。在今后的高等数学学习之路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被不断的强化,形成全面的数学知识网格[3]。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文化。想要取得良好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引入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熏陶,产生思维上的共鸣,继而体会到高等数学中的“酸甜苦辣”。俗话说:数学源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每一个数学理论背后,都拥有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若老师能够在教学时加入这些文化背景,就会丰富数学知识的灵魂和肉体,吃透数学知识点。例如:在进行微积分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是如何对微积分的理论进行探究的,将研究过程中的趣事放大讲解,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引入微积分的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三)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鉴定。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理论,老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否定,要和学生一起找出发生错误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改正探究过程中的错误[4]。
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自身发散性思维的良性发展。发散性思维又叫做求异性思维,是思维意识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一道题应用不同方式进行解决,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另外,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梯度教学管理,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老师可以制定难度不同的作业和试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习题中找到自己会的知识点,充分给予其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只有这样,能力较差的学生才可以找回学习的信心,肯定他们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5]。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环境创新高等数学的课程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实践和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能力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创新手段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述锋,陶月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08-210.
[2]王翠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3):27-30.
[3]黄方方.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创新研究[J].才智,2018(15):147.
[4]王秀艳.浅谈高等数学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33):13-14.
[5]曾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