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断扩大,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应该仅仅围绕知识展开,因为知识终将过时,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则是给学生的终身福利,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能力、基于学生的学习困惑,以及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来思考,尤其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能力培养;思考;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朱佳韵.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影视后期特效AE—视频偏色校正》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5):197-198.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校教育教学的形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所以,笔者认为教会学生收集、筛选、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依据上述思考,笔者在《影视后期特效AE—视频偏色校正》这节课中采取了如下变革,具体的教学思考是: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困惑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课前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发布,对所要学习的任务,开展信息的收集,学生通过百度搜索、书本资料查询完成任务并进行平台上传。教师则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归类,如:1、冷暖色、中间色辨别不清;2、对画面偏色颜色的不确定,造成不能准确校正颜色;3、针对偏色校正没有制定具体的校正策略,造成盲目校正颜色等。
二 基于学生学习中生成性问题加以引导
笔者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通过平台数据收集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并总结问题具体发生的原因,利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启发学生生成性问题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分别为:任务一:图片冷暖色区分练习。任务二:雍和宫视频偏色校正。任务三:运用“五步法”重新校正视频。任务四:知识迁移,综合运用,有效完成任务。
三 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来实践
通过四个任务设定,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1+1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通过全方面去考虑。通过四个任务的不断深入,不断地敲打挖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最终到达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及终身发展的能力。
四 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收集信息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来收集以下知识点:1)“RGB加色模式”2)“色彩三要素”3)“冷暖色”。学生完成收集信息并登录学习平台,完成网络作业——冷暖色调、中间色调区分的练习,教师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学生色调区分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课中需要讲解的知识目标。
(二)课中:教师通过任务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有效筛选运用信息能力
1.任务一图片冷暖色区分练习。
教师展示课前学生预习结果。数据显示学生在中间色的区分上有分歧,于是教师调出RGB加色模式下12色环,和学生一起分析如何来区分中间色、冷色调和暖色调。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对课前预习收集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运用。同时教师再次推送图片让辨别图片冷暖色调和中间色,加深学生对课前预习的知识点的学习,为任务二的引出做铺垫。
2.任务二:雍和宫视频偏色校正。
学生运用知识点对《雍和宫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初探方法。当学生理解了冷暖色的区分后,教师推送视频至每个学生,布置任务为校正雍和宫视频偏色,让学生在AE中自主尝试进行偏色校正,校正完成后,在系统中将学生作业与样张画面进行比对,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整体准确率为19%,把学生校正情况归类为:校正不够,校正过头和校正恰当。教师邀请3位典型学生分享操作步骤并记录步骤,通过对比分析差异,借鉴相互之间的思路,总结出“五步法”1)分析色彩构成,确定偏色颜色。2)明确基本校正方向。3)制定具体校正策略。4)实施校正。5)细节校正。
3.任务三:运用“五步法”重新校正视频。
学生运用信息化系统平台,优化实操,教师帮助学生收集筛选有用信息,并运用信息来归纳出策略。学生在AE中对视频进行重新校色,使用系统中的吸管吸取画面中主体物的颜色,并选取相应的样张标准色,系统分析偏色,提示校正方向,帮助学生确定偏色颜色,明确校正方向。系统提示画面明暗,提醒调整亮度。参数调整好后,在使用分析系统中的吸管再次吸取画面中主体物的颜色,与标准色进行比对,色环显示是否偏色,偏哪一种颜色,再进行偏色细节校正,尽量接近样张。在系统中,再次与样张进行比对,系统分析出准确率约90%。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比对使用系统前后的策略差异,总结视频画面偏色校正的有效策略是先调整画面亮度,再调整颜色;分析偏色情况,先调整中间调,再调整暗调,最后调整明调。至此,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偏色校正的偏色方法和策略,突破了教学重点。
4.任务四:知识迁移,综合运用,有效完成任务。
教师推送企业真实案例,限时竞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完成视频调色,由系统计时,学生分组分角色(组长、分析员、记录员、操作员)在AE中进行偏色视频校正。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统筹协调实操和人员安排;分析员主要负责任务视频画面偏色分析,小组讨论制定校正策略;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实操策略和实操步骤;操作员主要负责具体实操校正过程。系统记录每组完成的时间,并与样张比对准确率。
教师从分析系统中提取各组完成时间及准确率,进行展示,由最快组和最慢组组长介绍实操校正的方法、策略和具体参数阈值范围。教师发现最慢组的学生是由于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对于复杂画面具体分析以及参数阈值把握较差。教师针对参数阈值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了解参数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精准调整参数,避免盲目调,提高效率。
5.总结任务,整理结构,梳理知识。
教师从分析系统中提取各组实操步骤效果图,进行展示,由组长介绍实操校正的方法、策略和操作步骤。学生比对两次实操的方法与策略,得出结论:视频画面偏色校正的方法与策略,学会快速有效地调整画面偏色校正。
(三)课后:知识迁移,拓展应用
布置拓展作业:完成视频色彩的艺术效果调整。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感受调色更广泛的实际应用,供学生课后探究思考,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
五 教学反思与感悟
1.本课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探究归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教会了学生收集、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运用视频偏色校正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视频偏色校正的精准度从原来的19%提高到了90%,单一视频校正的时间缩短了约60%。
2.借助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视频调色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比对功能,给与学生学习的支架,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化的数据,为原本没有标准的色彩,提供了一个直观、规范的参考,使得学生在色彩调整度的把握上,基本接近标准值。同时,系统自动分析比对的功能使评价更细化更精确,学生完成任务的准确率由原来的19%增长到90%,这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技能的学习转换为方法的学习、思维的训练,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效果。
3.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曾指出:新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改变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某一学科知识的唯一拥有者。教师应该是集体知识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该果断地站在变革的前沿,对这种知识加以组织,即学习者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注意点将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讲课上。同时教师将成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软件的质量及适应性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将是教师的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薛龙.影视动画后期特效编辑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5):177-178.
[2]王玥.影视后期制作中特效的合理应用探讨[J].现代交际,2018(14):82+81.
[3]冯春燕.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与合成”课程建设规划与效果诊改[J].视听,2018(03):224-225.
[4]张逸军.影视特效在电视教学片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9):198-200.
[5]廖沁园,袁桂峰.导师制下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13):37-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