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国标”框架下《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定位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4 16:17: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促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此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各外语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依据新国标的指导方针,《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将正式纳入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群中,成为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定位与现状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

关键词:新国标;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课堂革命

本文引用格式:待鸟幸代,等.新“国标”框架下《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定位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161-163,168.

一 引言

为了促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以此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各外语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国标明确提出“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分为日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开设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正式纳入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群中,成为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定位与现状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高校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以及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

二《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定位与研究综述

《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在新国标中被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对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性作用,是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日语演讲与辩论》以日语语言技能为基础,以思辨和创新能力为内核,以自主性和实用性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的日语公众演讲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推理能力、日语表达与运用能力、信息调研与整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目前,国内各高校日语专业大多还未开设《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已开设的学校也处于尝试摸索阶段。所以,在教材选择和课程教学安排、设计和方法运用上缺乏经验,国内对《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关于演讲与辩论课程,廖丽琴(2018)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培养学生洞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效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应用到课程中。[1]杨喜刚、郭政(2018)指出,演讲与辩论课程以培训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宗旨,是为数不多的学生主导性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练口语的环境,帮助学生走出哑巴外语的困境,还能激发潜能,开发创新思维能力。[2]马燕红(2017)将模块式教学理念引入演讲与辩论课教学中,即心理素质模块、口语表达基础模块、态势语模块、思维能力模块、演讲模块、辩论模块等。[3]杜勇婷(2016)建议在《日语演讲与辩论》授课过程中使用“问答法”“讨论与决策法”“故事和场景法”等教学法。[4]

\

 
三《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实践与效果

为了探索《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授方法,我们在日语专业二年级第一学期对2017级3班(26人)进行了题为“300字日语演讲实践训练”为期4周的模拟课程实验,每周2课时,并对学生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

(一)演讲与会话的区别

演讲不是会话,与会话有本质的区别,会话需要有谈话对象,而演讲则是在众人面前讲话。会话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会受到日语动漫、日本朋友、日语电视剧、SNS社交网站等说话方式以及会话教材中所出现的句型的影响。而演讲则是要求使用正确规范的大众性语言,需具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鹈泽梢(1998)认为“整合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在众人面前演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学习和经历的铺垫很难达成。何况是用外语写成文章演讲,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从初级阶段开始训练口头演讲非常重要。演讲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演讲时没有谈话对象的帮助,靠自己在众人面前完成。”(笔者译)[5]在4周的模拟实验课上,引导学生了解演讲与会话的区别,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两者的不同有了一定的认知(详见表1)。

(二)“300字日语演讲实践训练”的授课流程与范文如表2所示。

\


(三)“300字日语演讲实践训练”的效果反馈

经过4周的“日语演讲与辩论”模拟课程实验,使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们意识到“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对于语言运用能力、思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助力作用。以下是关于此次模拟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全体同学都觉得日语演讲难;95%的同学对此次模拟课程感到满意并觉得上课很开心;全体同学觉得范文对演讲有帮助;87%的同学愿意继续上“日语演讲与辩论”课;74%的同学建议一周上一次;96%的同学认为“日语演讲与辩论”课能够提高日语运用能力,70%的同学觉得思辨创新能力有所提升,39%的同学觉得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52%的同学认为对提高实践能力有帮助。(详见表3)

\

 

四《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设计与探索

《日语演讲与辩论》课是重能力、重实践与素质培养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技能型课程,演讲与辩论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功扎实,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石田敏子(1998)指出“目前,非日语母语者的日语演讲比赛很盛行,在高级别的日语演讲比赛中,不仅要看日语是否正确,而且出色的演讲表现力也是评分标准之一。本科高年级阶段应该训练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能力,大学生也必须具有在研讨课或学会上口头发言的能力。”(笔者译)[6]因此,把《日语演讲和辩论》课程纳入到学校教学体系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因为演讲能力的培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所以在基础阶段导入该课程比较合理,可以为高年级阶段的演讲比赛、研讨会发言等做好铺垫。

依据新国标的指导方针,我校从2019年9月起正式把《日语演讲和辩论》课程纳入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日语演讲和辩论Ⅰ》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为专业技能课(必修);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日语演讲和辩论Ⅱ》,每周2课时,为专业知识课(选修)。以下以我校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日语演讲和辩论Ⅰ》为例,对该课程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进行介绍与探讨。

◆课程名称:《日语演讲与辩论Ⅰ》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以中日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为主题,使用日语进行演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了解中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改善学生日语的语音、语调,提高日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演讲时用日语思考的习惯。

◆教材:自编讲义;范文;学生作文;视频资料

◆测评方式:考查,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同学互评。

◆教学目标:旨在提高二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思辨与创新能力。

◆授课情况:二年级9个班,分别由日本外教负责该课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统一进度。

◆授课形式:安排没有桌椅的教室,学生围成圈站立,大声练习。学生各准备一个计时器,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准备和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随时走近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授课流程:

1.热身练习(准备《みんなの日本語》等视频材料),选取与视频相关的切身话题或身边发生的事情,以便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播放视频材料《みんなの日本語》,让学生掌握本次话题所需要的句型表达、了解相关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
3.让学生看完视频材料后发表观后感。

4.让学生运用视频材料中所使用的句型做成简单的小短文演讲。

5.演讲练习(字数限定:100字、200字、400字、600字,提供演讲范文)要求: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注意演讲时的发音、语调、抑扬顿挫和表情等。

6.小组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为2大组,以视频材料中的句型和会话为中心进行问答练习。

7.正式演讲

限时演讲,现场录像,教师对学生演讲时的发音、语调、抑扬顿挫和表情进行点评,逐一指导。同一话题,进行二次演讲,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两次演讲的不足和进步。

五 结语

通过以上实践训练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开设《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本文中所探讨的课堂设计能够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的教学场域,建立新的教学及学习范式,即:教学中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从教材理论知识讲授向实践教学转变;从被动消极的课堂向积极主动、高效高质量的课堂转变;学生从个人独立学习向团队和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转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
“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通过《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授,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将在当前大学教学革命中的“两强一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应用动手能力强、品德修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丽琴.英语演讲与辩论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18.03:194.
[2]杨喜刚,郭政.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122-124.
[3]马燕红.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17.20:190-191.
[4]杜勇婷.大学日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与运用——以《日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60-61.
[5]鹈泽梢.<日本語>作文とスピーチのレッスン~初級から中級へ~[M].アルク,1998.12:12-76.
[6]石田敏子.改訂新版日本語教授法[M].大修館書店,1998.3:170-186.
[7]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06: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