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指导实习生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1-03 14:17: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多年来,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衔接,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下得去、站得稳,有后劲”。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通过制定详尽的实践计划,分层、分步来进行指导。以指导实习生“作文”实践教学为例,我们分三个阶段,分别是低年级的写话、中年级习作和高年级习作的“作文”实践教学。我们在指导实习生进行中年级“习作”教学过程中,通过重新学习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让实习生更加明确“习作”教学过程的目标,在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年级;习作;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丁汝新.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指导实习生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4):291-292.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很好地实现专业与岗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我们在小学语文实习指导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习生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各个内容的指导。小学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在作文方面是由“写话”到“习作”转变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作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今后“写作”能力的提高,针对小学中年级的特点,我们在对实习生作文实践教学指导过程中,从以下举措来进行[1]。

一 提升理念分析特点提高认识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在学生实践“习作”教学前,我们首先让学生课下自己重新学习巩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习作要求,重新学习巩固《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有关知识,了解分析中年级学生特点,并找出传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让他们再一次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下学习和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找出《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要求的阐述,切实理解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探讨出传统“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习作”的重要性。那就是:

小学中年级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承接阶段,是学生继续积累知识经验、丰富感性材料的阶段,同时在作文上也实现着巨大的转折,那就是由低年级的写话转到中年级的习作,这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习作还是沿袭低年级学段写话的特点,往往以“流水账”的形式出现;内容空洞,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语言贫乏,不具体、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如果不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容易造成孩子对习作的厌倦,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的发展及言语表达力的培养极为不利[2]。

\

 
通过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共同学习讨论,明确中年级“习作”的作用:

(一)可以养成小学生自觉观察、自觉思考的好习惯

小学低年级阶段,主要以写话为主。写话的主要特点在于随意化、碎片化、无序化、表面化、字数的无限制性。也就是小学生所写的话能够让他人看明白表述的什么事情即可,在这一阶段写话主要是完成句、段阶段。而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把低年级的这种碎片化、无序性、表面性加以整理成有序、有结构的、有一定意义的内容,是完成基本“篇”的阶段。而完成习作的条理化、顺序性、真实情感性、内容的具体化,这就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通过自主习作,可以培养孩子学会观察事物,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小事中发现问题,养成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好习惯[3]。

(二)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力

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字词、遣词造句。但是入中年级后,运用起来不够熟练,很多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特别是在连段成篇有很大的困难。通过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和言语表达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习作能力,为其终身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习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感知、理解、运用”,做到“会说、能写、能思考”这是语文的核心素养。通过自主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认识周围事物,有所感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提高理念,认识到中年级小学生特点及习作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出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4]。

二 指导实习生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不拘一格,在自由表达中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对习作的兴趣,我们在指导实习生进行“习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首先,指导实习生做到让小学生“写我所想”。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天真可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变化多端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

其次,指导实习生做到让小学生“写我所悟”。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学生的习作,也是如此,只要能以一种积极的正能量来表达真情实感即可。实习生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常感觉到小学生的作文不理想,实际上是他们在习作教学中,对小学生习作要求过高、过严,“八股文”式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想象。所以,教师的手要放开一点,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让孩子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能够自由地表达出来。只有做到学生能够自由写,才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开放习作内容,注重习作素材的丰富性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习作要体现出它的工具性。有位老师说:习作就是工具,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与人交流的工具。通过课前调查,我们发现,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给学生限制内容、限制主题,造成学生为习作而习作,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无病呻吟,缺乏灵性,习作成了学生的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缺少了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习作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习作要做到“胸中有积累,笔底有文章”,习作需要厚积薄发,生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我们面对的小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自然、家庭、社会、生活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这些成为学生习作的重要素材。内容开放性的习作,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农村小学生习作内容颇为丰富多样,既有家乡的山水,又有院落的各种动物的喧嚣;既有早晨起来的袅袅炊烟,又有晚霞薄雾轻绕;既有与小伙伴的玩耍的各种游戏,又有农家小书屋带给孩子的清新温暖的灵魂。这些内容为孩子积累了习作的素材。在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实习生习作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对小学生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小学生每天都能够积累关于以家庭生活、周边环境为内容的材料,做到日记天天写。这样孩子在习作时内容就不显得那么枯燥、如同嚼蜡[5]。

(三)读好名篇佳作,特别是注重课外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

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在习作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积累。这就必须在课堂上的品词析句、欣赏、背诵上下功夫,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上下功夫。对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忘情地朗读,做到堂堂有所思;让学生体会在不同情境下词句的运用,语言的积累,布局谋篇的积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达到对课文内容、名篇佳句的朗朗上口。

(四)教给学生习作的规律,而不是方法

习作要做到“无拘无束地写,有章有法地练”。“无拘无束地写”强调的是把习作权交给学生;“有章有法地练”则强调的是文无定法,有规可循。我们指导学生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习作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来自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内容写作的结构以及表达感情的基本方式。我们很多老师往往过多地注重方法的介绍,造成了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三 结语

中年级学生习作就是对大自然、日常生活的书面表述、思想情感的表达。要培养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作为教师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孩子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从中得到感悟,以自己身边生活为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写出平实的、情感丰富的作文.

\

 
参考文献

[1]李雨虹.小学中年段习作微格指导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5):34-37.
[2]马小焕.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经济林栽培”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05):40-41.
[3]张霍雨佳.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6):232.
[4]李博.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达成中的重要性[J].智库时代,2019(20):250+264.
[5]王壮坤.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1):311-3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44.html
本文标签: 中年级 ,习作 ,策略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