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解决师范类高等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存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缓慢、学生教学质量偏低、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等问题,师范类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标。同时,加强校间、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发展,培养优势学科,增强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科研、教学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科建设;本科教学;产学研
本文引用格式:王雁翔,杨道龙,邢邦圣,等.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发展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4):91-92.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需求转变巨大。为了培养更多服务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工科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历程,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工科专业的优势日趋明显,充分发挥了高等师范院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开拓学校招生范围,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促进了学校长远发展。但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许多问题[1-2]。
一 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认识偏差
师范类高等院校是以师范教育为主的院校,主要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师资人才。长久以来,人们提到师范类高等院校,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一词,认为师范类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和校内其他师范类专业一样,是师范类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与教师相关的工作,社会认识偏差,招生困难[3]。
(二)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工科氛围匮乏
工科专业的发展理念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工程思维,可以熟练运用工程语言,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4]。在工科院校,工科氛围无需特别体现,已在教学实践中化为其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师范类高等院校人文气息相对较,工科专业的发展理念匮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机械专业、控制专业等工科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设定方面与工科院校存在差别,且思维方式也与整个校园的人文环境冲突,工科专业的师生在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处境尴尬[5]。
(三)教学问题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科学文化知识,着重理论授课。对于工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且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即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合实践操作的内容与技巧,在实践操作的演练过程中,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培养“会学、会用、能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6]。
但在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按照纯师范教育的模式授课,没有实践操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二.按照纯技工培养模式教学,缺乏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只会操作,不懂理论[7]。这两种极端培养出的人才都不符合工科专业的要求,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四)科研与实践问题
工科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能力,尤其是研究生与博士生,这需要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习环境等硬件设施的支撑。师范类专业着重点在理论授课,且其所需的硬件设备已基本建设完成,但是工科专业的硬件设施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工科专业的任课老师要想为学生传授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如具备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也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老师的科学研究缺少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使工科专业的科研与实践教学开展举步维艰[8-10]。
(五)就业问题
由于人们对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认识的偏差,一些企业不愿意到师范类院校招聘,面对条件和能力相同的学生,企业更加偏向于工科院校。另外,由于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缺少硬件支撑,学生综合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就业率低。加上校内工科氛围匮乏,受大环境影响,有部分学生选择当公务员、辅导员等,有的甚至选择去银行工作,虽然此类工作也很好,但从事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发挥,且在校期间,学生在学好与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跨学科准备面试、笔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影响工科氛围。综合上述因素,师范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业较工科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差,就业面相对较窄[11]。
二 师范类高等院校中工科专业发展策略
(一)加大宣传,积极引导
为了改变人们的认识偏差,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学校应加大宣传,面向社会办学,让社会参与到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了解工科专业。在校内做好典型案例、人物的宣传工作,通过工科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学习经历及知名专家教授的工科影响力,正确引导师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学校要制定正确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及课程体系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工科氛围[12]。
(二)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学能致用
学能致用的培养需要充沛的理论知识、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完成这种培养,在课程方面,应开设凸显工科专业特色的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套路,努力做到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讲—做”结合,强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学校应尽可能的多举办学科竞赛,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
(三)加强校间、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发展
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习环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且师范类院校在工科专业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规模很难与工科院校媲美。但可与工科院校合作,利用其现有的资源,进行科研实践培训,这样既增加了校间的合作交流,又达到了训练学生操作与实践技能的目的。
另外,为达到产学研结合,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难题,师范类高等院校要面向社会与经济办学,改变以往科研与经济脱钩的问题,学科与专业的设置要贴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自己的培养目标紧密贴合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或将已有的理论成果转化为产品。
三 结语
本文为解决师范类高等院校中的工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师范类高等院校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工科专业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同时,加强校间、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发展,培养优势学科,增强师范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科研、教学与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瑞,刘献名.论高等师范院校工科生工程素养的培育[J].教育与培训,2013,42(12):165-167.
[2]陈庆星.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发展的困惑、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等研究,2008,17(1):49-51.
[3]季喜燕,魏兵等.师范院校中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化学,2017,46:155-156.
[4]曹建波,赵天峰等.师范背景下机械专业大学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科技信息,2011(14):20+23.
[5]杨道龙,邢邦圣,王繁生,王雁翔.机械制图本科教学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8,11:219-220.
[6]张颖,徐向伟,王一行.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对高校CDIO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01):151-153.
[7]林媛.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83-85.
[8]宋文豪,王丹云,帖逸飞,袁瑞文.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变革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的深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13+16.
[9]巴雷,孙伟.高等师范院校以新生研讨课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01):25-29.
[10] 李莹.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38-39.
[11] 邰雁铭.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2] 曹姝莉.中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拓展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8,7(06):18-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