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5:32: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阐述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建议及对策,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学习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项忠平,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5):274-275,290.

一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元交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也呈现多样化、包容性、开放性等多元发展趋势,同时也存在着不稳定性、多变性与矛盾性等众多特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现实性与社会性、非理性与理性、多样性与主导性协同统一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灵魂,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逐步密切,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经济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类思想的相互交融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掌握好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成为了高校研究的重点内容。

\

 
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一)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认知比较深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仍在一小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同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大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通过对赣北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掉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显示,71.2%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86.2%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理论是科学正确的理论体系,应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71.1%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调查结果表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仍存在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够清晰,了解不够透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既富有激情、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也存在容易偏激、追求功利和实用主义等特点,其思想状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对西方文化认识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其思想呈现多元性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受百慕大三角超自然现象的黑洞说、可燃冰说、地磁异常说等目前暂时无法解释的各种现象及假说的影响,对科学产生了疑问或疑惑,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知;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自身学习及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方面的缺失,思想具有一定的功利化色彩,其行动上则表现为实用化,注重自身利益。

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现实世界出发,重视探索生命意义,有助于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理想和激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相一致,同时也存在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智性。马克思主义能够找到理想和现实间的桥梁——实践,所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之中,能够从多元角度看待学习,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理论学生,在正确理论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够成为四有新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工具,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能够树立创新性与革命性,从而不断地进行理论与行动探索,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人。

五 合理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方法路径

(一)重视理论透视,疏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困惑


由于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认识不够清晰,而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在于国际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如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这些现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从价值性与针对性入手,通过辨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从而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理论透视必须要融入科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深刻说理。通过循循善诱,结合理论结合实际采用社会调查与课堂辩论、原著阅读等多类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二)加强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辨析不同理论的真伪能力

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效应用分析与评价方式能够减少价值混乱,有助于人们形成统一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导并且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选用价值澄清法,有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基于价值选择过程中有效发挥自主作用,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因此,在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教育内容及对象的不同,采用引导以及师生互动等多元化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呈现自己价值,增强自我指导能力,帮助学生科学合理自主地处理各项价值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实施情感激励,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

情感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了人的理性思维,也能够强调出人的意志和情感、直觉等众多非理性因素,并且认为热情和激情是人们追求对象的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能够使人们在生命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与积极性、创造性,这些力量是难以替代的,也是巨大的,是进行持续性活动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关键时候转换为巨大力量。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应当注重实施情感激励,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以激情且饱满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情感陶冶及激励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强化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四)开展实践体验,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信仰是以相信为中心的知行统一的精神状态,能够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与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学生的经历增多,信仰的过程也会更加曲折,信仰的确立也会更加坚定。所以,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创造,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价值性和真理性,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认同和内化。

六 结束语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网络教育辐射,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发展理念,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王炳华.理想信念教育——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J].社会主义研究,2004(02):109-11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7-12-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8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