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4 14:47: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主要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主要依据,从前期工作的准备、教学工作的进行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生理学;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张文靖,张松江.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64):56-57.

生理学,主要是对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的科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也是医学专业中的主要课程。生理学在医学学科中和培养人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教育部和卫健委强调把学生作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上述两点内容,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可以自主对知识进行获取,促进学生对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提升。本文针对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 微课和翻转课堂相关概述

(一)微课


微课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其主要依靠网络,以视频作为重要载体,对教师在课内和课外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1]。微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微课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时长都在5-8分钟,最长在10分钟左右。一个微视频中,仅仅讲解一个知识点。微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短小精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微课内容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第二,具有良好的时效性。微课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对最新的生物学进展进行及时介绍,可以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性进行弥补。第三,具有良好的高效性。通过微课,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巨大冲击,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微课的这些特点直接决定的微课的教学内容是针对点的,而不是针对面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生理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疑点内容,进行微课的制作,以便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挑选微视频进行学习。此外,微课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对微课进行制作,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和微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翻转课堂主要是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翻转课堂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也被叫做颠倒课堂,同样也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可以减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医学类院校中,西医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不够合理。学生需要注重中医课程学习,还需要注重西医课程学习,并且课时有限,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尤其是生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3]。生理学的课时和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较少,而教师利用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在规定学时中对该门课程重点内容讲解透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课后学的灌输式教学,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在课后完成作业时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在考试测验中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到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年高校的招生率都在不断提升,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以至于各个层次和类别的学生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很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阻碍,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前期工作的准备


首先,结合教学情况,对微课素材进行挑选。在对微课素材进行挑选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与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对生理学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进行挑选,制作微视频[4]。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基本功能时,该章节内容中细胞生物电现象是一个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该部分时都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以把其中的生物电检测过程、分类、波形特点、产生机制作为微课内容,进行视频制作。此外,在该章节中,还有一部分重点内容,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因为通路具有较多分类,并且在每条通路上有较多的信号分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容易出现混乱无序,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因此,在制作该部分内容的微视频时,教师保证视频的直观生动性,使学生可以有效梳理和正确记忆该部分知识点。再如,在讲解心血管生理时,教师可以挑选血压的形成机制与影响机制作为微课内容,该部分内容和临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因为生理学具有较多的难点内容,基本每个章节中都有难点内容与重点内容,教师需要挑选这些内容进行微视频制作。在微视频的引导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其次,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创建与维护。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与维护,是教师实施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基础[5]。例如,教师可以创建班级微信群、QQ群,进而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教学工作的进行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把和教学相关的微视频和电子参考资料上传到班级群中,大概在课前十天左右进行发布,使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大致了解[6]。例如,在讲解呼吸的调节时,为了可以使学生对呼吸生理过程进行了解,并使学生可以对调节呼吸相关机制进行自学。在该阶段,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小组合作形式可以实现资料共享,并且还可以相互讨论学习难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额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因为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进行学习,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

第二,课堂教学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降级,例如利用PBL教学法、TBI教学法等等[7]。例如,教师利用PBL教学法,可以结合教学目的,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指引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问题答案。如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对呼吸过程和调节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加,对呼吸有什么影响与机制?在问题的指引学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针对教师来讲,在该过程分钟,需要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汇总,并指引学生进行解决,针对具有较大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统一的讲解。

第三,课后复习阶段。在该阶段中,教师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班级群中对课后测试习题进行上传,以供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测试结果,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引和教学。学生可以在网路平台中,评价教师的授课,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出,以便于教师及时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生理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把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有效融合,使两者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使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有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

\

 
参考文献

[1] 宣丽颖,林琳,王春贵,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高教学刊,2016(22):119-120.
[2] 戴雍月,邱晓晓,王卫,金可可.PBL结合Sandwich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09):130-132.
[3]张小玲,吴红艳,黄文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8,v.20;No.165(07):76-78.
[4] 王兴红,许诗,张文静.E-Learning环境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理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1):80-82.
[5]王忠超,宋晓环,朱莉.基于微课的半翻转课堂模式在专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43-44.
[6]邓华菲,马莹煊,周琴,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0):67-68.
[7]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导刊,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