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防教育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必须开设的课程之一,也是大纲规定的学生必修课。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国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面对国防教育现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国防教育课程理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紧密贴合社会热点和国际形势,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凸显出知识的与时俱进,教育顺应时代的特征。
关键词: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王建中.关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4):97-98.
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培养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素养也日渐增强,对于社会形式和国际局势有些自己的认知和理解。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国防教育应该发挥其导向性的作用。高校的国防教育体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国防教育的意义,深化体系建设的思考,致力于打造附和时代特点和青年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
一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高等教育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人才需求而不断调整。国防教育课也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国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提醒大学生必须加强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行政策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忧患意识,为国家与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课程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与时俱进,了解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国防教育课程改革要与政策相联系,与改革同步发展[1]。
(二)推进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依据《国防法》《教育法》《兵役法》规定,普通高校都应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但是现实是该课程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没有引起学校与学生足够重视,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国防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国防课程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能够构建更为优良合格的课程教育体系。传统的国防教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不能贴近现实和政策,课程设计不合理。学校在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之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了提升国防课程体系的高度优化课程结构,就应有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紧贴时事政治,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三)夯实国防教育学科基础
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基础薄弱,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严重滞后,课程建设成果少水平低,达不到高层次,高质量的优质课程标准。进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夯实学科基础,让学科的基础理论有够足的积累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联系深化课程教学意义。缺失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就丧失了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让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走出困境和误区。并不只是开展军事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和国防教育活动就能达到学校国防教育的要求。进行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凸显了国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2]。
二 创新国防教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一)结合现实热点和国际安全形势
国防教育课程应从时事热点和国际安全形势的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当今是国内的形势与国外的形势相联系。知识的代入感更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调动,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输出。教师在教学时课程内容也应随着时势的转变而有所增添。以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框架为基础,增加国际热点和社会时政,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增添课程理论的厚重感。学生在国防教育课堂中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对相关知识进行研究,透过热点问题和学术讨论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二)国防教育与社科教育有机结合
在学生的观念中国防教育课程主要涉及到的是军事知识和政治军事热点,这样的学习观念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国防教育课程应该多方面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国防教育课程多元化,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现实情况。国防教育课程中可以涉及社科类内容,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文化的。其他领域知识的植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改变其只为了修学分而进行国防教育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提升核心素养和爱国情怀,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社科类知识的融入更加凸显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3]。
(三)国防教育课程中平战思想的凸显
我防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能够将其课程内容从应急性备战向树立学生的平战思想转变。在课程改革中逐渐增加政治思想,法制观念等相关内容。及培养目标以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核心。不断的创新探索教育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防教育的重点是将国家的兴旺、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三方面有机的融合。改变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的错误理念,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和总体安全观。
三 从学生出发注重国防教育课程与时间结合
(一)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军事素养
国防教育课程时则分为两个体系,四个部分。两个体系为,基本体系和发展体系,在基本体系中,以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为主。在发展体系中,以巩固养成和深化拓展两个部分为主。传统的普通高校军事课程将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简化为军训和理论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达到相应教育教学目标的。在开场国防教育课程之前,应该对军事知识和国防教育课程有一个清楚的框架梳理。搭建框架的同时辅助以国防实践教学活动,就可以完成基本体系的内容要求,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行了基本的国防教育之后,不再进行巩固和深入性教学,这就导致学生的国防教育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入脑入心,真正起到提升意识与能力的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将国防教育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相结合,让学生温习国防教育课程[4]。
(二)加强沟通与联系
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是二维课程模式,学生与学校相联系,学校与部队相联系。这三者之间是平面化的关系结构,一旦某一部分出现断裂,整个体系就会垮塌。学生的反馈意见是学校进行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时候,授课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手段可以采取网络授课等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让学生更及时,更真实的反馈学习情况与授课情况。学校与部队相联系,积极转变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将国防教育的二维模式转变为三维体系。三维立体化的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更加方便快捷,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和科学性。消息传递及时通畅,热点紧密结合,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发展
在现实教学中,国防教育课程内容的僵化设计给学生太多的厌倦感和压力感。国防教育课堂本应是张弛有度,严肃活泼的,但是很多学校的国防教育课程采取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倍感课业的繁重。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没有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各种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之下,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习。缺乏专业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甚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不认真听讲、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样松散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现状,学校应积极改变学习计划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5]。
四结语
深化国防教育课程理论创新是各个高校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为了增强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内核的国防教育效果,培育学生的综合国防素养和能力,必须加强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和学术研究,夯实课程核心理论体系,积极创生国防教育学科。课程理论创新应结合和借鉴军事学、军事教育训练学、教育学、国家安全学等既有学科理论创新的做法,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与学校与军队的三方联系,根据学生的课业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制定张弛有度的学习计划。
参考文献
[1]刘仁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20.
[2]陈如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一二三”[J].基础教育论坛,2016(29):3-5.
[3]胡勇胜.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2):73-75.
[4]张正明,李科.试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05):46-47.
[5]宋德明,陈斌,马伟虎.孙子兵法对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和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5(16):143-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6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