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现有课程构架的分析研究,提出一套相对完整具体的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并对其中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的构建原则,建设架构体系,构建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尝试从根本上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环境设计;教学体系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理性的科学操作和感性的人类情感,其借助于数理逻辑思维与直觉感性思维的特质,但是笔者通过对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专业素养和能力分析,发现由于缺乏文化传承和个人思维能力,设计只能顺应潮流,模仿,取代研究和创新,从而导致设计只能停留在华而不实的表面引用上,无法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因此,在对高校环境设计现有教学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应秉承先哲的“学,求,审,辨,做”的学习精神,将传统文化及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促使每一位将来从事环境设计工作的高校学子,需具备多层次与宽视域的知识构架。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领域的边缘性新兴学科,其本科阶段的课程门类辐射范围广,所涉及的教学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这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设计知识储备,更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综合学习能力。但是,随着环境设计的日渐成熟,社会对于环境设计深度的需求愈加强烈,导致现有的课程体系显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分类界定模糊,课程衔接散乱无序。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众多,课程分类多以所涉及的专业为分类依据,这就导致各课程之间衔接薄弱,课程教学内容重叠等交叉学习的情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现有的教学架构与方法无法适应行业需求,脱节较严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知识较为繁杂,导致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思路混乱,就业方向不明,设计兴趣点匮乏等问题,从而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就业环境[1]。学生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独特性。本科的设计阶段教学是以设计基础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文化又是教学之根本,所以文化教育的缺失会直接导致设计内涵的缺失,辐射到学生的设计作品上就会呈现出设计作品大而空,设计思路缺乏逻辑,创新有余在地性不足的现象。
二“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体系构建
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构建不同,优化后的课程群不再以专业类型限定课程分类,更多的关注设计本质及设计方向,主要的课程群方向包括“空间设计与策略课程群”、“社会发展与热点课程群”、“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视觉规律与传达课程群”、“设计技能及表现课程群”。其中“传统文化与人为素养”课程群的构建旨在构建与优化现有的相关传统文化及理论的研究,合理规划和开发研究对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群的建设提供了厚重有力的文化支持,如图1。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教学目的,在课程群设置上就需要有层次的构架安排。以“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用基础到上层的构架方法,通常可将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基础实践课程,综合实验性课程。
(一)理论课程
理论课程通常包括史论课程和设计理论课程,也是课程群中的前期和基础课程。对于技术应用类专业的而言,教学体系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架构,学生需要学习的各类理论知识繁复冗杂,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多而不精,广而不深,文化艺术素养储备匮乏,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设计作品流于表面,华而不实[2]。针对此类问题,在“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中,加大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整体比重,课程主要包括《中西方美术史》、《设计概论》、《中外建筑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与传统文化及历史密切相关理论课程,旨在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二)基础实践课程
基础实践类课程也称为技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学科技能及设计基础,具有一定普适性。在“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框架下的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建筑营造》、《民族装饰艺术研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下一步核心的设计实践课程学习前,具备较好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相应的表达能力。就本课程群而言,基础实践课程还需要针对传统民居及古建筑群的建筑发展和设计脉络做更详细的技能培训。比如,针对广东地区的岭南派古建筑的研究,教师可在教学计划过程中,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在教学场所周边选取合适的古村落,制定详细的古村落考察任务书,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列的古建筑测量、抄绘及设计表现等课程内容,旨在通过对古建筑的测量、抄绘及表现手法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并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积淀,为后续的高年级课程打基础[3]。
(三)综合实验性课程
综合实验性课程主要是建立在“课题制”教学模式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主要课程包括《设计考察与实践》、《实验室课题研究》等,旨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空间环境内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都有很好的把控和协调能力,因此这类课程通常会以课题制的形式呈现。就本课程群而言,教师可以依托传统文化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科学选题,进行实题实做、实体虚做等方式教学。同时注重“三位一体”的设计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社会、企业、学院资源,以传统村落或传统建筑调研、规划、再利用为主线,打破传统课堂单一教学模式,以此形成灵活机动、实施便捷、互为补充的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技能-综合实践”的教学架构的创建,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传统的设计技艺,融古通今,并将这种深层的文化触动根植于现代设计之中。
三“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构建意义
激发学生对于多元学科知识的兴趣度,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延伸学生对于设计艺术的理解深度,打破学生由于固有空间的生活经验而导致的固有设计思维,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沉湎于“故纸堆”而导致的应用价值不高,现实意义不明确的设计缺陷,从而更好地契合“课题制”教学模式[4]。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融入课堂教学中,以传统环境为载体,如传统古村落,古典园林,中式室内空间等,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又能激发学生对于过去的思考和未来的设想,以及生态设计与和谐生活的建构能力。
以环境设计专业“课题制”教学模式为载体,依托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设计项目与专业课程群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哲学、历史、美学等人文科学的浓厚兴趣,弥补学生在建筑材料性能、建造工艺与施工构造知识方面的不足[5]。对于国家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可谓是举足轻重,这就要求环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构架在面对未来合作共同的设计大环境时,坚守民族设计自信,同时了解多元化多民族设计思维,致力于培养符合未来国际设计发展要求的优秀设计工作者。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将传统村落的建筑遗存,生活形态、装饰纹样与环境设计教育建立起纽带与桥梁,及弘扬了传统文化精髓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树立“以人文本”的精神与教育理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以《立体构成与空间组合》课程为例[J].设计,2019(08):108-109.
[2]田沂.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与模式创新[J].艺术教育,2019(05):168-169.
[3]邢文君.导入地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以环境设计专业《餐饮空间专题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5):25-26.
[4]张玲,郭承育,赵琦,杨林.环境类工科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96-97.
[5]陈晨,王柯.科研一体化模式下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的融合——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14(07):116-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