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0 09:32: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依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反映和呈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由纷繁的指标和不同的权重构成。指标权重引导着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教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原有的指标权重进行重构,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指标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教学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指标权重

本文引用格式:李成等.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对比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3):219-221.

一 引言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创新,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评价因素,评价主体也更加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变化反映了世界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那就是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1]。

与以往只重视分析评价学生的成绩不同,现代教学质量评价开始转向对学生诉求的关注,原先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开始参与到评价主体中来。虽然这一转变已经逐渐被接受并得到广泛推广,但是仍暴露出评价指标不科学,权重设计不合理等情况[2]。

\

 
二对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直以来是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且可实施的一项工作。当前高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教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生评教、督导评教、专家评教和领导评教[3]。

表1是广东某独立院校设计的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会在每学期的期末,以匿名的形式就本学期的课程情况在第三方软件平台上进行评分。根据表1,学生首先对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每项指标计算平均得分后,对照相应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最终生成教师该门课程的总得分。



\



调查研究发现,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若干问题:

1.评价指标缺少分层,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2.指标不够细化;3.所有课程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无法反映不同专业及不同性质课程的差别;4.权重指标的设计缺少科学依据。

解决前三个问题,需要对指标进行重构和再论证,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最为紧迫的是为权重指标的设置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原有权重指标的设置原则是对11个指标平均分配权重,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指标的重要性,并进行权重的微调。这种仅仅依靠经验判断并推测设计权重的方法,很难有说服力。

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设计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属运筹学理论范畴,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4][5]。

首先构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模型,详见图1。因为模型中的指标并未做分层设计所以,顶层指标A1与中间层的唯一指标B1一致。底层一共11个指标且均与中间层的指标B1相联系,11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1.


\

四 模型指标权重评价及构造判断矩阵

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指标影响权重,请专家给予了评价和打分。与传统的主观打分及分配权重不同,在判断矩阵中,将指标在某一准则下进行两两对比,对比评判重要性。其中判断矩阵中数值的含义是:比值1:两元素同等重要;比值3:横向元素比纵向元素稍微重要;比值5:横向元素比纵向元素明显重要;比值7:横向元素比纵向元素强烈重要;比值9:横向元素比纵向元素绝对重要。数值2、4、6、8的意义介于相邻单数的含义之间。

层次结构模型的判断矩阵见表2。其中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用以检验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CR为一致性比率,当CR值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使可以接受的,表2的最后一列给出了经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每一个指标对应的权重。


\


五 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对比与结论

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指标权重与原先设置的权重进行比对,详见表3。从中我们观察到:原先权重最高的指标C5(授课内容充实,重点难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已不再被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指标重要性大为降低,而指标C11(提高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的权重最大的指标。其原因在于,近年来随着“应用型大学”概念的提出,高校开始转变、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尤为看重的。

各项指标的权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权重下降的指标有7个,权重上升的指标有4个。值得注意的是:指标C3(关心学生学习,认真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耐心)的权重变化最大。该项指标在基于AHP构建的权重中被认为与指标C2(严格课堂管理,耐心讲解,师生关系融洽)极为相似,变动之所以过大,一方面是由于初始设置的权重过高,其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丰富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的涌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为提高,对该项指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由现代信息化技术满足、实现。

通过对表3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AHP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和审视指标权重的科学手段。指标权重的变化受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知识体系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权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不断动态调整的。与此同时,指标权重具有教学导向性,科学地设计构建与动态调整,对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



参考文献

[1]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17-22.
[2]杨水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6):51-53.
[3]刘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困境解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7(3):12-14.
[4]董国玉,祁迎春.层次分析法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9):53-56.
[5]毕孝儒,胡洪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36):59-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1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