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思维导图的主题复习 ——以高一化学金属钠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9 13:5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中化学的单元复习过程中,大量碎片化的知识让学生产生学习内容繁杂而乱,难以拿捏重难点的错觉,导致其复习无头绪、无从下手,对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从而产生退缩、烦躁的情绪,降低学习质量。而思维导图则可帮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发散记忆,将碎片化知识理清脉络,重新整合使其模块化整体化,知识点、重难点一目了然。本次通过思维导图对高一化学金属钠相关碎片化知识整理使其模块化,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转变其学习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又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关键词:金属钠;主题复习;思维导图

本文引用格式:黎钊良,等.基于思维导图的主题复习——以高一化学金属钠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2):228-229,245.

一 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

20世纪60年代著名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博赞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主要功能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看似零散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在此过程中将散乱的知识归类统摄进行层次梳理,从而形成脉络清晰、图象化知识网络体系[1]。此外,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提高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做高效课堂笔记、高效率复习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形式多样化的思维导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保持高涨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灌输知识变为自主建构知识[3]。

二 思维导图与化学主题复习相契合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金属钠相关知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点比较零散、琐碎,以致大多学生学完靠的是死记硬背并不能灵活使用,学生看似理解理论知识,一到实际应用又无从下手。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无法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形成完整的、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思维导图则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衔接整合,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理相互关系,形成直观的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框架。

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完成单元的学习后,我们总是苦恼以什么方式给学生复习才能让学生复习的效果达到最佳。大多数教师通过复习整个单元的重要知识、概念或计算公式并结合相应的习题完成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自己根据课上所讲重点自主复习,亦或是有针对性挑一些练习先检测学生,教师再讲评,但这些方式的效果都不太理想。而此时,教师则可通过思维导图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回忆单元中碎片化的知识点,经过教师提示把碎片化的知识点自主按主题分类衔接起来绘制在思维导图上。对于学生易遗忘的知识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善并对该知识点做相应的拓展,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进行记忆,让学生把散点的知识串连起来,从而内化为符合自己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的知识网络。只有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后,再依靠自己回忆来巩固知识,才能记忆牢固、随时提取信息,学以致用。且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查漏补缺的过程,进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

 
三 思维导图在金属钠主题复习中的应用

(一) 碎片知识模块化


复习金属钠及其化合物这一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对整个单元碎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钠的性质及钠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疏导连串起来,绘制在思维导图中。其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熟悉该复习主题中所涉及的碎片化知识,这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

2.确定知识起点,绘制导图需要清楚所有的知识是以何物质(或概念)为出发点的发散学习,这是理清层次关联的第一步,如主题钠的复习以钠为起点。

3.对知识进行分类及区分层次关系并从中提取关键词初步建立主题框架。如学习金属钠则可从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大方面考虑进行发散学习,从而建立该复习主题模块总体的知识架构。该主题总体框架包括钠的外观、颜色、状态、密度、溶解度、保存等钠的相关物理性质,在化学性质方面主要有钠与酸、氧气、水反应(如图1所示)。


\


4.以主体框架为主线进行发散性回顾并补充相关知识。如金属钠的主题复习中可从总架构中学习钠的相关性质,再让学生根据总架构回顾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书写一遍,通过方程式不断追问学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呢?对应的现象又能说明该物质具有哪些性质呢?对应的生成物又有什么?生成的碱(NaOH)(如图2,导图中的一部分)与不同量的二氧化碳反应时对应生成的物质是什么?生成的这两种物质各有何性质及有何异同?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又是什么呢?经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回顾钠与水反应相关实验现象、性质及Na2CO3、NaHCO3的性质及差异、除杂、检验等知识,同时回顾整理Na2O、Na2O2有关的知识。

5.检查、完善思维导图。

(二) 物质相互转换的思维导图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与易错点,往往在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学生需要对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有较高要求。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若不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相互转化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繁杂的化学物质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障碍点。若不突破障碍点,日积月累,学生的学习将会吃力且效果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态。而应用思维导图可将众多的化学物质分类、梳理关系及时进行主题归类,把问题简单化、模块化,可将知识由多变少,减轻学生记忆负累,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图3中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能够把在该单元的学习中所涉及钠的物质建立联系,相互转换关系一目了然,能为学生的记忆减负。


\

\



四 思维导图建立的模式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善于将已掌握碎片化知识整合成由点——线——面——网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的能力。故其建立以碎片化知识为基础,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的观点将知识形成网络体系,进而迁移应用的学习模式。

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上课的教学内容都是针对单个知识点。像金属钠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会把钠的性质及钠与水反应归为一个课时,而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相关知识学习作为另一课时。此外,钠的另两种常见化合物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差异比较又作为一个课时完成学习,因而学习的知识是分散的。这样零零散散的知识不仅增加学生记忆负担,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提取产生一定障碍,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对碎片化知识从多角度思考与深入挖掘归纳,这样凝练得到不同角度下模块化知识,学生才能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得心应手。

五总结与反思

应用思维导图的主题复习方式,在学习方法上不仅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整个绘制过程对思维方式的锻炼,也能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对于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而言,若长期使用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复习或学习,则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其学习方法的养成。在这样一种学习思考模式、思维方法的启发下,学生会主动迁移应用到其他类型知识学习上,因而在钠的主题复习方法中学生也许会受到启发,学生会自发提疑此方法是否也能用于其他的知识呢,比如铝、铁、氯甚至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等化学知识内容。根据已建立的思维模型,学生会自主思考知识之间有何联系,进而转变为利于自己学习的独特的、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图。同时导图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物质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让学生不仅在学习上受益,还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学生自己的生活甚至工作中,故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半功倍,一生受用。

参考文献

[1]成际宝,高翔.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探索——以“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为例[J].化学教学,2017(05):41-45.
[2]廖洁.思维导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8(06):23-25.
[3]张颖.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一轮复习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20):75-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