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学旅行是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开展的新事物,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目的不明、路线规划随意、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未能明确研学旅行的实践性教学特点。本文在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研学旅行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性特点,尝试提出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
本文引用格式:吴孝波,等.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研学旅行问题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62):234-235.
2016年12月教育部联同11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自此,研学旅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强调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不同区域环境,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与体验,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与研学旅行中实践教学精神要求相符,因此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中,若能将地理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主旋律将相结合,或许能够实现两者实践性精神的统一[1]。
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能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终身发展需要的地理观,其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1,2]。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无法由教师教出来,而需在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3]。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目的之一,但由于我国研学旅行尚处于发展的摸索期,已经开展活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4]。特别是研学旅行活动中如何凸显地理核心素养,完成对学生培育的问题。本文对已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进行前期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后分析当前研学旅行存在问题与不足,尝试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特点出发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当前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 研学目的不明,出行主题混乱
研学旅行的主旨在于“研学”而非“旅行”,应当是带着教学目的的旅行。目的与主题的明确是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并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研学旅行活动应着重强调教学目标设计,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限性。然而,在实际的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不乏出现模糊、宏大和异化,甚至缺失目标的方案[5]。一些现有的活动方案中简单的将集体出行、春游、秋游等同于研学旅行。更有甚者花费高额的代价组织海外游,其本质仍属海外旅游[6]。向杰[7]认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导向还是过分注重升学率,素质教育没少提,指导思想和修学旅游还存在一定冲突和矛盾。”一方面学校没有强调研学旅行的综合教育属性,认为开展活动必然会占据一定日常课时时间,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能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家庭对研学旅行认识不够,认为游玩即是它的主要目的。
(二) 规划线路混乱,教师任务繁重
研学旅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必须要有过程体验。透过研学过程中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较课堂学习来说,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更生动、真实与有效[8]。赵新芳[9]认为教师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为了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十足的体验,必不可少的便是活动设计者的前期精心规划与安排。但实际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校未能直接参与活动的设计与规划,让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缺乏课程思维的旅行社成为了实际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者;另一部分自行设计方案的学校,从日常教学活动中安排教师参与研学旅行任务,教师自身的时间、精力与教学任务,以及来自家长、政府等各方对学生安全的关注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 评价体系片面,忽视活动反思
研学旅行的评价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同于课堂教学,可通过试卷等方法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研学旅行如不能及时制定有效评价方案,不免让人质疑活动开展的有效性[10]。同时应注意作为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研学旅行也应明确教学中“学习—探究—反思与评价”过程。反观已经开展一些的活动,存在重实践重过程、轻反思轻评价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制定评价考核方案的不完善,缺失对具体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分工行为表现的考察。另一方面活动结束后草草收场的做法,表现为既不安排后续任务也不进行反思评价,如此一来学生在旅行中学到的东西难以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
二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解决对策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以及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11]。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地理教学课程,其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和切实的社会实际。因此结合这一特点积极在研学旅行方案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 确立主题与目标,凸显教育本质
研学旅行依托旅行这一载体,实现主体研学的目的与意图。其过程需要把握教学的课程特点,立足在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秉持集体教育原则针对不同的学龄段学生特点设立培育侧重点,教师须密切关注学生学情、需求,现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等以此为据,开展适合的研学旅行。既要有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课程,也要在其中凸显教育、学习的本质。要善于利用周边所处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风景旅游资源等进行线路设计,从身边事物着手多实践、多探索。通过走进实际的地理情景,通过区域间相同与异同,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培育其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不能因市场上遍地开花的研学旅行产品而放松对教学本质的把控,积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研学活动。与旅行社合作开展活动前要提前明确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及安全管理,确保活动的安全有序、高效可行。
(二) 重视组织与安排,纳入日常教学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即将研学旅行活动日常化,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便要求中小学重视研学活动,不仅需要前期精心的路线设计与科学的情景预设,还需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需注意的是学生虽然能在旅行活动中感受到周边事物的现实存在,但如何在自然课堂以及学生爱玩的天性下避免只“游”不“学”,仍需要通过实际开展活动过程中的精心组织进行解决。例如设立阶段性任务、情景条件下的关卡通关,均能在活动中起到较好作用。南昌的育华学校初中地理研学活动在开展中以定向越野寻宝为主题,以“寻宝点”打卡耗时、奖励为线索,保障了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三) 完善考核与评价,回归学习过程
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区别不仅在于目的的明确,同时还应彰显学习过程中反思评价过程。要制定能被量化管理的考核方式,开展活动前先让学生充分了解评价方案,做到让学生去的时候有计划,看的时候有目标,回的时候有收获。应当注意的是基于研学旅行活动的动态性、变化性特点,教学目标完成的质与量、学生及研究小组任务达成的行为表现等都应当纳入评价体系。活动结束回到学校后,通过评价方案检测、了解学生研学旅行的效果。因此,学校方面须根据学生的各项表现对其综合评定,尝试建立相应奖励机制,用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还可通过小论文、心得体会、手抄报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南昌的育华学校的研学活动中对地理实践力进行量化评价,通过一级、二级目标的确定以及各项评价内容权重的分配,综合评价学生地理实践力。
三 结语
研学旅行这一新事物,为广大中小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一集体活动的优点十分突出,显有的缺点也较为明显。但我们应看到其为新一轮课改注入的新动力,多思考、多研究,从已经具体实践和大量研学旅行案例中总结问题不足、吸收其优点,不断地反思与切身实践,使其最终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添动力。
参考文献
[1]凌桂连.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8):193.
[2]邱鸿亮,王露.地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观”——“生活化的地理”与“地理化的生活”的对比研究[J].地理教学,2016(09):6-10.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
[4]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11-13.
[5]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56-61.
[6]陈蓉.让游学真正成为学习之旅.广西教育,2013,
[7]向杰.研学旅行该如何“学”如何“行”.2014,
[8]王润,张增田.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可为与难为[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64-69.
[9]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原主任督学赵新芳.教师要做研学旅行先行者.2017:1.
[10]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03):48-49.
[11]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9-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