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目前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安徽科技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提出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主导,建立系统的专业建设规划方案,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习体系,强化校企对接的学生培养机制,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
本文引用格式:汪婵,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1):106-108.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工作及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服务要求逐步提高,运用科学的思维来营造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智能化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1]。这也带来了对高水平智能建筑建设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既掌握专业理论又具备操作技能的“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门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和错位发展道路,采用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符合安徽省本科专业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加快建设与改造该专业是我校应用型建筑电气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丰富人才培养形式
既注重国家计划招生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注重探讨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冠名班、特色班、卓越工程师班、中外合作班及其它形式的教学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丰富人才培养的形式和内涵;制订、修订和完善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国际和两岸专业合作办学,力争与台湾、美国、德国等高校合作办学取得新的进展,努力在“2+2”或“3+1”的办学模式基础上有新的突破;积极构建新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课程体系,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二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一)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制定了教师进企业锻炼的“两进、一培、一参与”(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合作)制度,鼓励和激发了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生产企业实际的积极性。通过教师进企业及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持续推进,使专业骨干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不断加强[2]。这一举措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在企业生产岗位的实践技能提升,促进了教师将科研融入企业生产过程、融入生产技术攻关的实际行动,使专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推动了专业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学院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建有多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双能型”师资的培养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
本科生导师制是学校在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的基础上,选聘专任教师、管理干部担任学生指导教师,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也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
三 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倡导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注重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积极采用探讨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服务学习、体验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手段,推行移动课堂、翻转课堂、MOOC示范项目等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教学手段。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核心课程实验考核结果包含一定比例的现场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成绩。实践环节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
(二)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学习体系
构建了从“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从“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论”的实验、实践技能学习的两大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实验、实践环节的学分占35%,基本上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均由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组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安排实验顺序时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设计,最后开设研究性实验,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教学
聘请本专业方向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活动,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传统的纯理论学习基础上,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应用情况,使课堂知识学习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应用,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率。
(四)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方式
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在考试形式上采取笔试(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口试、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及生产岗位技能测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手段;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对学生实验、实践技能考核分数的比重。如通常的学科基础课实验分占总成绩的20%,专业基础课实验分占总成绩的30%,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分值占总分的40%,实践课程的技术测试分值则占总分值的80%,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验实践技能的考核,努力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定成绩的评定方式。
四 实验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方面
(一)实验实训平台建设
新建近1000m2的校内建筑电气专业实验室及示范中心。重点加强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电子技术五门专业核心课,及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应用、智能建筑安防与消防系统、智能建筑通信与网络、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四门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及实践平台建设,并建成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智能楼宇综合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4个标准化校内实验室及1个楼宇控制示范中心,新建5个以上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二)实验实训考核方式改革
制订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规范,完善制定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手段;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对学生实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分数的比重,充分重视通过实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
五产学研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方面
科学研究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同时应该加强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强调产学研合作,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软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工程设计以及环境评估与治理和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服务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也将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高校综合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以就业为向导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建筑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建材生产加工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科研院所的广泛调研,了解到安徽省有相当数量的建筑相关企业需要大批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加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利用专业建设资金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引入现代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为我省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以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根据各类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及所处的不同研发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其向生产力转化。如由企业委托开发的科技成果直接在委托方产业化;已完成中试或具备成熟生产工艺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企业生产;仅完成小试的高新技术成果,寻求具有较强融资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联合开发;学校组织资金和人力自主开发某些具有学科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5]。
(三)为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
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文理工学科交叉的优势,承接智能楼宇、建筑电气智能化等相关研究项目,为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等方面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协助相关部门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
六 结语
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科研水平,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地方高校中一流本科专业。本文对专业建设规划做了初步讨论,对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世忠,邢丽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8(5):20-25.
[2]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35-137.
[3]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4-76.
[4]蒋盼盼,胡艳,蒋新波,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6(9):48-49.
[5]曹清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