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其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必要素质,本文针对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讨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钟春燕,等.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1):181-182,197.
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虽然智能机器可以代替医务人员与患者开展医疗健康服务,但毕竟机器是没有情感的,无法完全取代医护人员给患者带来的专业服务和人文关怀,无法真正倾听、融入患者的身心。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推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以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顺势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及护理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护理教育便逐渐加入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新形势下综合型护理人才。本文针对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探讨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途径。
一 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重视,投入不足
受我国多年来“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等教育资源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只是象征性的存在,而且教学模式落后、课时少,从而导致护生人文素质偏低,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明确要求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未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护生适应新形势所需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未能对护生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得护生自己也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对思想政治等课程不感兴趣,不认真学习,不能系统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体会其内涵,进而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缺失护理职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明显影响了护生的大学生涯与职业生涯。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对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等支持,很难取得较好的结果。
(二)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低下,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人文学科教育不同,它需要与人文精神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授课形式单一,比如停留在课堂教学、会议讲座等,未能根据护生的特点开展形式丰富、气氛活跃的教学方式,故而不能有效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另外,高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修养与现代护理教育发展不相适宜,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融合不足,进而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入,未达到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护生只重视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专业学习任务艰巨,学习目的单纯是就业而不是自我实现,而忽视人文知识的积累。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护理教育强调以人的健康和病人的需求为中心,尤其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突出人文教育[1]。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与国际护理教育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该不足随着护理国际交流项目的增加日益凸显,故增加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追赶世界普遍水平的要求[2];高校也为适应大健康时代社会对卫生技术人才需求增长和质量提升要求,借助“健康中国”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护理教育过程中贯穿“珍惜、敬畏生命,做有温度的护理人”理念,构建卓越护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规定护理院校需加强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合理规范并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16个字既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也对全面提高医护工作者人文素养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其精炼的理论是当下开展医护工作者人文素养教育的理论源泉[5],这给护理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机遇,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教学模式,改变护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三 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领导重视,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协调发展
新时期,院校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竞争,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也不仅仅考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还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传承人文素养的重要基地,必须认清形势,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地位,应责无旁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医学院校使命和责任,也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护理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这些主要元素同时存在于护理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中,所以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只是走走形式,护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不能完全依赖几门人文课程,院校应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文素质、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与科研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模块,建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对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定期检验并不断完善,形成多元渗透、互动长效、整合推进的人文素质教育机制,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合理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与业务水平是保证其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护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在人文课程的设置就必须更加科学与合理,切实可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原则,重新设置护理教学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学时安排,改善教学手段,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也可充分激发护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提高综合能力,这也有利于护生积极探索自我、主动探索人文素质、开拓个人的人文领域,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亦可结合临床需求,主动改革和开发适应新形势护理教育的教材,明确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帮助护生净化思想、美化心灵、塑造完善人格,使之成为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社会群体,把他们培养成重人文、懂知识、精技能的“素能型”人才。目前,有的高校充分发挥护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生为本,创新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生大一、大二时候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增强护生人文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护理教育互相渗透,培养优秀护理人才,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操作水平等素质,也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护理理论[6];台湾慈济技术学院通过开设插花、茶道等人文通识课程,让学生体验花道精神,从中培养了感恩、尊重和爱[7]。
(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师资
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影响着教育成果,其榜样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但事实上我国许多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社科知识相对缺乏,这也是我国护生人文素质培养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引进人文素质教育高层次人才任教或讲学;在教师中举办如书画展、摄影展、征文等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文体活动,提高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也可积极培养专业和人文素质兼优的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水平,适当承担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师德师风,完善人格与沟通技巧,从而促进护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承担人文教学的教师也可通过定期到医院进修让自己的课程更加贴近临床护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将人文教育与临床工作相结合,突显人文素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把人文素质教育覆盖到护生从入校、见习、实习、入职后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显隐结合,创新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从各方面让其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其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体会人文精神,发挥人文素质对护生职业生涯的重大作用,如在校道展示南丁格尔获得者事迹、建造南丁格尔雕像等,使护生多途径感受到人文氛围,使护生感受到专业成就感、满足感和使命感,促进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积极完善学生工作体系,抢抓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专职辅导员,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实践活动,使护生在活动中不断感知和反思人文关怀,让护生充分体验和强化人文素质,同伴间互相教育,引起护生共鸣,帮助护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构建、锻炼和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关心环境与社会、关注人类与健康[8,9]。同时,高校主动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积极建设新媒体阵地,运用新媒体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建立定并完善相应的媒体平台管理和队伍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和运用,确保护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稳妥顺利进行,推动护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强化和提升其人文素养。
总之,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形成从上至下,构建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的多级别、多层次管理、运营团队,切实提高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持续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新形势要求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护生,从长远来说也能促进护理教育的不断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娜,张倩,李菲,等.在校本科护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8C):3040-3041.
[2]周璐,衡艳林.基于国际交流项目的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J].全科护理,2018年,16(14):1699-1702.
[3]濮丽萍,吴丽荣,孙小娅.高职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体系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8年,(3):108-112.
[4]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5]胡玉宁,丁明,王群林,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23-24.
[6]林静,陈燕,方森,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护理人文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7年,31(22):2785-2787,.
[7]孙建玲,王艳红,林虹,等.慈济技术学院人文课程的见习与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5,30(11):72-73.
[8]郭瑜洁,姜安丽.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内化机制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60-61.
[9]刘芹,叶萌,沈小平,等.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23):3664-36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