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物体结构、形状的理解,并为后续各专业课程内容做出铺垫,并培养学生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的思想。但目前该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文中针对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实行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大幅提高,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制图;煤炭应用型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杨刚,等.面向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61):87-88.
《工程制图》是本科生的基础课,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是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且结合工程实际内容为各专业后续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煤炭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1,2],该课程的意义也愈发重要,并面向机械、采矿、安全等各个煤炭主体相关专业广泛开设。
煤炭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煤炭行业培养的知识技能型专门化人才,生源由煤炭企业推荐并由学校经考核后择优录取,毕业后回到单位从事本专业生产一线的实践和创新工作。该层次人才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生,也与职高技校毕业生有很大区别[3]。在此类培养模式下,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传统的《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项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工作。
一《工程制图》课程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包括:正投影体系的基本理论、作图方法及应用;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及特性;平面立体与回转体的投影特性与作图方法;组合体的画图与读图方法;国家制图标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标准件与常用件的规定画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表达与相互关系。
但是《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相当比例的煤炭应用型学生对该课程存在不易理解、想象困难等消极的印象和感受,说明其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源于课程特点、有的源于教学方法、有的源于学生自身,具体归纳如下:
1.知识内容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建立在投影的基础上,而且一部分内容,例如立体的截割、曲面立体间的相贯线等,确实在客观上存在着几何形状复杂、分析手段特殊、感性认知不易获取等困难。
2.教学内容过于格式化。课程教学一般按照传统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没有根据煤炭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修改,因此难以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3.教学手段陈旧。课堂教学过程一般采用PPT课件结合黑板板书,此种二维平面内的描述不仅难以表达复杂抽象的三维立体情况,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理解上的误解和混乱,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实践不足,与实际结合偏少。课程的教学内容仅为课堂上64个学时,缺乏对实践的重视与结合,使学生难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与工作实际中的应用融会贯通。
5.学生的基础和能力需要加强。煤炭应用型人才来源于煤炭企业,部分学生存在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良等薄弱之处,对该课程的学习很不利。
二《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煤炭应用型学生的客观情况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一)结合学生实际,突出教学重点
煤炭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生产一线,这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打破以理论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起以知识应用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符合该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客观实际,在不破坏课程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减少原理方面的推演和讨论,将重点放在结论性知识的讲解及其应用。被弱化的理论方面内容不等同于简单砍掉,而是进行提要性指导,供学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课后自学,为人才的水平升级提供接口。
(二)利用先进技术,更新教学手段
本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很难用语言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准确的描述,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一现代化工具,更新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模拟仿真软件的使用[4,5],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出逼真的三维物体模型,在课堂上针对具体的例题或练习内容进行模型的演示和讲解,并将难以表述的一些细节形状进行充分的、全方位的展示。此类教学手段的提升立刻使得学习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模糊到清晰、从枯燥到有趣,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教学质量,并将教师从低级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实践环节
对于直接面对生产实际的煤炭应用型人才,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意义在于使之具备工程图样的读图与绘图能力,这对于解决现场问题不可或缺的。因此仅靠课堂上有限学时的讲授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必须增加实践环节,使得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实践环节的增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计算机房开设工程制图实践上机课,内容为CAD制图软件的讲授和现场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绘图软件的同时应用课堂所学绘制图形练习,一举两得;二是利用学生在现场的实习环节[6],安排他们大量接触和阅读工程图纸,消除陌生感并增强学习兴趣和读图能力。
(四)全面培养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此次教学改革所面向的教学行为的客体是煤炭应用型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必须将其作为重点之一规划改革措施。该层次的生源来自煤炭企业,部分学生不仅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有待加强,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作图过程缺乏耐心和细致等缺点。因此改革内容应当不回避此类问题、不局限于课堂内外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入手。如与学工口配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有利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活动或文化节、学生间成立先进带后进的基础补习小组等。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并培养其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三 结论
以上提出的改革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学生普遍反映对于《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大为改善,不仅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对于他们更切合实际,而且更新的教学手段和更多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熟练程度、与工程实际的融合度大大增强,考试成绩也相对于往届学生有明显提升。
这说明此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突出,使学生不仅提高了成绩、培养了能力,而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下一步改革则需要具体结合各专业特点,使得各项措施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为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更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青云,白文勇,马广志,等.煤炭主体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88-91.
[2]王海涛,徐涛.煤炭科学开采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陕西煤炭,2018,37(04):171-174.
[3]杨刚,王静.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6,3(30):5-6.
[4]刘友成.UG建模技术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8,37(17):287-288.
[5]杨利红,高红英.机械制图与CAD的融合[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7,36(09):117-120.
[6]杨刚,王静.机械专业煤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7):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6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