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6 15:54: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理应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本文剖析了当前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五方面问题,并从加强学习、完善路径、营造氛围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探析,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提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辅导员;师德建设;路径探析

本文引用格式:方玥,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60):69-70.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师德师风建设,例如: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主要措施以及加强领导4个方面作出了部署;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从13个方面,要求高校坚决反对不良学风、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教育部2014年10月9日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高校教师师德建立六大机制,划出七条“红线”(“红七条”)等。高校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的特殊群体,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一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从辅导员承担的社会重任、社会角色的地位和社会对辅导员人格的期望评价,以及众多优秀辅导员的素质表现上不难看出,师德的“德”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职业道德的范畴,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和引路人,更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主力军和践行者。因此,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体现了高校道德水平、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

\

 
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龄偏低导致认知能力不足,对师德师风的理解力偏弱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的约占86%,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工作热情高涨,生活家庭负担较小,但是由于年龄限制,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工作认知缺乏,有些方面达不到师德建设所预想达到的高度。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耐心和责任心的缺乏,仅满足于为学生解决表面问题,缺乏深层次引导和探析,甚至部分辅导员存在收取好处来为个别学生谋利的现象,极大败坏了教师的职业道德[1]。

(二)偏重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缺乏道德水平提升和德育工作思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辅导员在繁杂的事务工作面前往往疲于应付,甚至在学生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本职工作外,还承担着学科、党务、人事、工会、宣传等事务性工作,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更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2]。与此同时,辅导员还面临着岗位、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压力的累积容易导致辅导员对事务工作的疲于应对,加剧了辅导员自身趋利化心态的凸显,忽视了育人工作的提升过程,深刻影响辅导员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对德育工作的思考。

(三)片面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轻视自身模范示范作用

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和主力军,在日常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教育管理一线,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容易贴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因此也更容易暴露自身行为习惯上的缺点,甚至存在自己不注意言行举止,却教育学生要提升修养的现象,这就容易使教育适得其反。因此在工作中,要时刻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更要时刻注意自身的模范示范作用,用自身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为载体,强化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3]。

(四)“职业倦怠”及“特别优秀”存在隐患,辅导员工作需要时刻牢记“度”

高校辅导员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及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特殊人群,是高等教育中最贴近学生的人群,工作性质具有细致、冗杂、繁杂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在工作中如果不把握好“度”,容易出现一些师德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辅导员面临的压力巨大,生理和心理的状态也容易产生变化,甚至导致“职业倦怠”,并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学生,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4];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容易在磨练中迅速成长,在大学生中有优于“同龄人”的优秀感,甚至引发学生的爱慕,从而导致师德缺失现象的出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和成长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度”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消除隐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五)盲目趋从自身科研和职级晋升,忽视育人工作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教育部修订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身份的界定中明确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既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走行政级别,又要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的处境。而在当下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大环境下,容易出现偏重科研而轻视育人的趋利化思维,而辅导员由于并非专任教师,在科研、论文发表等方面,也容易因急功近利而产生失德的现象。

三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重视理论学习,创新打造平台,提升师德修养


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发展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做到师德为先,作风优良,能力突出。在实际工作中,要紧扣形势,积极创新打造平台,拓展渠道,依据社会发展变化,定期组织辅导员队伍参加理论学习,紧扣新时代步伐,将师德建设工作融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期工作中去[5]。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高校辅导员参与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多措并举,全方位立体化强化辅导员队伍师德修养。

(二)完善发展路径,专家化职业化,增强职业归属

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校要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及自身发展状况,针对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情况及特点,从整体设计着手,一方面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高度重视,为辅导员晋升、发展、培养和激励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各类专项培训体系,减少繁杂事物,努力打造精通本职工作,具有专家方向的高效能辅导员工作体系。从这两方面入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关怀者和引路人,也从根本上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6]。

(三)营造校园文化,改善社会风气,强化责任意识

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是辅导员塑造优良品格,弘扬正气的必备环境,也是体现育人价值,做好师德建设的丰沃土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针对辅导员队伍的立德树人、师德风采展示等相关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等形式搭建以人正德、以德促人的文化体系,提高辅导员队伍的道德行为水准,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园乃至社会形成具有强大育人软实力的文化氛围[7]。

\

 
参考文献

[1]郭鹏.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文存阅刊,2017(8).
[2]高朝鲜.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32):59-61.
[3]陈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56-59.
[4]魏丽芬.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2014(10):126-127.
[5]战婷.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7(17):32+42.
[6]崔梦梓.新时期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9):189-192.
[7]杨亮.高校辅导员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05):6-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59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