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民族的精神底蕴是传统文化,初中生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学生自身还是社会要求,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都成为必须。最近几年,我国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教学中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必须要为传统文化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相当丰富,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已经逐渐形成了我国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最近几年,很多新兴文化的出现,致使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形成社会文化参差不齐的状态,不仅影响社会公德,而且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从各个方面逐渐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很多文章也包含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讲,因为课本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涉及传统文化,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也包括了文学名著、成语典故以及古诗文,等等,这些全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及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都不正确,不仅不会大范围传播传统文化,还会导致学生内心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仅仅介绍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课堂教学中也只是采用机械化的解题方法,并没有深入分析问题,这样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很有可能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常,初中语文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很少会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尽管有些教师自身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但是却采用了不正确的教学方式,比如:仅仅具备形式化的教学活动,难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要科学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传统文化值得各个时代的人学习,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珍贵的资源库,可以使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神话故事,也涉及很多文言文。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比如:学习古文《陈涉世家》时,有些学生往往会与主人公陈胜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学生就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理想。
(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它们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对素质教育而言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对其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欣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语文,语文的核心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在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初中语文学科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相同的,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担任着多重角色,主要是教学决策者和教学引导者[3]。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实时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关心班级所有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确保教学效果的显著性。要想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赖自身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专业素养,直观生动地讲授教学内容,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深入挖掘古诗中生动有趣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想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还要教师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深入挖掘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素材,并将课本和课本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无形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比如:讲解《桃花源记》时,教师可运用文章提到的武陵人奇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学习。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大致翻译一下文言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以此正确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细节问题,之后教师再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教学中,便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桃花源人了解武陵人的基本信息后热情招待他们?”这样自然地引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可以了解这份热情,明白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开展情境教学,感受传统文化
情境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合理运用形象,创设适合的经典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进行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之一。结合各类课文的特征,充分考虑生活体验,通过视听渲染以及图片等方法,缩短与文本的间距,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作者体现的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认识古诗内容,准确发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其次,学习语文必须要做到形象感知,了解意象,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
(四)创新传统教学方式,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知识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只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以此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仿佛身处在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比如:讲解《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教师应当利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关于故宫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上课前将与故宫有关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如《国家宝藏》《故宫》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可以观看纪录片,又能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和故宫文化,还可以认识历史文物保护以及一直以来忽视的文物修复问题,进而认真思考当前我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还有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文化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大大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五)定期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渗透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学启蒙诵读”活动,在课下引导学生诵读一些国学经典,最常见的有《论语》《三字经》《诗经》,等等。同时,也可以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题材,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全国各地人民热烈庆祝不同传统节日的方法,比如:中秋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广场上观察人们是如何庆祝中秋佳节的,以此为题材要求每个学生写篇作文,讲讲自己对中秋节的了解,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意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又能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总之,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疑惑之人,需要将传播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培育祖国的花朵,使更多的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给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教材知识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阅读教材内容,发现科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习惯;在教学中积累自身的文化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教师需要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合理采用传统文化传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9(17):69.
[2]李伟.试论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13):186.
[3]鄢倩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20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