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技能型高水平人才的重任。然而,就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将教学重点完全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操练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文章从研究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现阶段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三个方面作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发展建设水平的稳步提高,社会企业生产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标准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在质的维度,还是在量的维度,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人才选拔要求。从质的方面来看,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十分看重,这也是新时期培养综合型高水平技能人才必须高度重视的培养指标。提高职校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就是要培养一批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足够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并且具备良好的诚信、友善、敬业等基本道德素质的技能型高水平人才。这对于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意义
(一)优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意义
就当前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工作现状的反映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职校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并且此现象集中表现在职校毕业生在岗期间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不能够接受健全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其进入企业上岗以后,势必会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产生抵触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目前,加强职校生在校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相关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故而,研究优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学模式新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对后期的实践内容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指导。
(二)优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首先,优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能够使职校教学更加贴合工作实际、贴合本质。通过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也是帮助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体制的有效途径。其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探索有助于开发研究出新的教学模式。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使职校教育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的教学理念更加先进,课堂教学形式也更加的多元,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是顺应当前企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明智之举,也是培养具备一定创造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必要之举。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企业自身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来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职校生在职期间的礼仪规范程度,对于传统理念中提及的道德要求并不十分看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限制,职校教育的重心主要还是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和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对于提高升学率还是就业率而言,都不能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职业道德教育在职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边缘化。
(二)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制度
校企联合是当前职校和社会企业高度认可的一种职校教学模式,优化职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要依托校企联合这一教学平台。问题在于,当前在很多中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其合作制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差异,对于学校而言,职业道德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做一个敬业乐业、敢于奉献的人。而对于企业而言,其目的更多在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内部制度,从而便于自身的管理与发展,为自己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师资教学水平相对薄弱
从中职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师资水平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师资队伍构成不够专业。很多职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没有专职教师,基本上是由专业课的教师兼任。第二,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第三,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应该属于德育的范畴,专业课的教学应该以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为主,教师心理不平衡和教学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功能尚未有效发挥
职校生的主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职校生多数都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差,仅凭学生自己根本无法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一般来说,职校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受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在性格上学生相对比较浮躁,有一定的叛逆心理。第三,由于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4+2+1”的生活模式下,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此时再让学生独立去承担一份工作,学生一时势必很难适应。
(五)新媒体技术对职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
信息时代下,高度发达、互联互通的计算机及互联网应用技术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对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言,新媒体技术在丰富其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提高职校教学效率的同时,也给其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首先,从教学秩序来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推广造成职校德育教学秩序混乱。在自习课上,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私下玩手机、打游戏,甚至交头接耳、谈笑风生。有些学生甚至形成网瘾,通宵达旦、夜不归宿。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依托高度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洪水猛兽般映入学生的眼帘。受自身认知能力、人生阅历、自律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的善恶真伪,导致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头脑,严重影响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还会诱导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优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现实化
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现实化主要有两种基本手段,即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这两种教学方式。直接渗透就是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直接给学生讲解本专业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如何实现这些职业道德,在日常学习和日后工作中应该具备哪些职业道德品质,等等。间接渗透就是在实习、社会实践、观影等教学环节中,不断地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向学生展示职业道德精神。
(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双边化
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双边化要求发动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共建,增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以职业道德为话题,通过举办演讲大赛、说课大赛、话剧表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职业道德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往往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三)职业道德教师结构双师化,企业考评主体化
职业道德教师结构双师化指的是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下,无论是职校的教师,还是企业的工程师,都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或工程实训中不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后期的就业直接相关,因此,建立企业考评主体化的考评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企业要结合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订出合理规范的考评指标;另一方面,要将职业道德考核纳入学生的工程实训系统中去,使二者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全程化
职业道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真真实实地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中表现出来,这就启发我们,落实好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全程化很有必要。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生活化、常规化发展;企业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五)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管控能力和应用能力
中职学校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要善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要提高德育工作者(如各班班主任)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职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接纳与包容新媒体技术,辩证看待其优缺点,如此才能够用好新媒体技术。这就要求职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也要善于将微信、QQ、微博等生活中常用的新媒体技术引入德育教学中。
其次,要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德育教学平台。例如,可以建立校园德育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定期发送校内德育工作的新闻资讯或者德育学习材料,也可以与学生线上互动,及时征求并科学采纳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建议与意见,并作为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参考依据。再次,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管理与控制。职校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夜不归宿等,并要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还要建立信息员制度,做好新媒体技术的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因技术滥用对职校德育工作秩序产生干扰。
总而言之,新时期,培养综合型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各个职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后期的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兵,徐礼云.论职业道德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1997(2).
[2]潘晓艳.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3).
[3]岳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J].科技资讯,2009(25).
[4]汤善芳.张謇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内涵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6(16).
[5]欧阳叶,贺超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职业时空,20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