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小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并非能力低下,而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从丰富生活,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提前训练,分步提高,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养成乐 于动笔的习惯;以读促写,养成精于积累的习惯;组织开展情境教学,丰富作文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推敲琢磨,形成 自能修改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关键词:培养;良好;作文;习惯
小学生作文水平偏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丰富生活,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 这就要勤于观察,要打开纷繁复杂世界的窗口,要丰富生活,通过观察 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
(一)引导学生有意识观察
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 天地于形内”,才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观察什么? 又如何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要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 在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首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即有意识观察。 比如教师刚接一个新班级,对学生较陌生。 第一堂作文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文,题目《我》, 可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面镜子,让学生照着镜子观察自己的五官及头发, 把自己最满意的部位向大家具体介绍。 有的同学说自己耳大有福,有的说自己头发长而秀丽, 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内容,写文章便不用犯愁了。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方法很多,但一定要做到灵活,眼中有物 胸中才能有文,这道理显而易见。
(二)训练学生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不断的观察和练习中养成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走到任何地方,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 达到这样的境地非一日之功。 在平日中,教师应常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领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
(三)观察结果要成文
长期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观察习惯,一片雪花、一片树 叶、一支钢笔、一颗种子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 在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作观察笔记,并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心得, 组织学生开展 “三分钟演讲会”,把一周来观察到的人、事、景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讲演。许多问题因观察而获得真知,许多现象因观察而得以发现,在这短短的演讲会中,学生好比博览全书,汲取各家之长,既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口才。
观察是作文的起点,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叶老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应该说,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与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联系,问题在于学生不注意观察,不善于观察,对有价值的素材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办法,逐步培养观察的习惯,达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境界。春日,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百花齐放的原野;夏夜,指导学生去观察繁星闪烁,神秘莫测的夜空;金秋,让学生去观察万物争荣,稻花飘香,喜气洋洋的收获场面;寒冬,让学生去观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以此何愁生活的素材不充实。这样,学生的写作便有了充实的内容,广泛的题材, 如源源之水,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写作的路子便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二、提前训练,分步提高,循序渐进
小学生由于受传统的环境氛围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的影响对新知识的领会和接受比较迟缓。而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 从而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和逃避心理,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基于这些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提前训练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在小学二年级就可引入作文教学。 根据“字—词—句”的循序渐进关系,采用“每日一词”“每日一句” 的训练方法, 日积月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同时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句型。 然后用讲故事以及复述课文等手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天长日久的磨合,使学生掌握语言的逻辑性,培养 他们的语感。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笔,以“编故事”“和老师说说心里话”等方式,逐步引导他们把要说的话变成文字。 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认识了作文, 一方面消除了他们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
三、激发兴趣,养成乐于动笔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但能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解除思想负担,使学生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下作文,而且能增加作文训练的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作文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更少不了这种动力。 为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成功欲望, 创造各种机会, 利用课后小练笔、写日记、书信交往, 鼓励学生多动笔, 激发其作文的兴趣, 使其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变“ 苦于动笔” 为“ 乐于动笔”。 此外,利用办班级黑板报、宣传橱窗、手抄报等,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写作热情。 久而久之,学生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不仅爱作文,能作文,而且乐于作文,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 另外, 传统的注入法作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本来就不多的语言积累变得更加笨拙,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初学作文,学生难免会生硬模仿,以至于一篇作文写下来大家都一样。 这时就必须正确引导,而不必横加指责。 在初学阶段,教师尽量避免命题作文,而让大家尽情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给一个大概的范围。 比如让学生写“ 最喜欢的……”,告诉大家可以写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玩具、一本书或者其他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 作文写出来以后, 虽然写得并不一定很好,但是练笔的目的达到了。
写日记同样也是一个训练提高的好办法, 一般在二年级的时候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写日记了,随心所欲,只要写出东西来就行。 开始的时候可能效果不大,但久而久之,效果就明显了。 总之, 作文教学不能用事先划定的圈子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可能,这样才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以读促写,养成精于积累的习惯
(一)读写相辅相成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 读是吸收,是积累;写是倾吐,是表达。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没有积累就难于表达。
小学生语言积累是通过课文阅读教学来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强化积累,这是主渠道。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都是些文质皆美的典范之作。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语言积累还要靠课外阅读,加强课外积累。 “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 这是众多作文成功学生的共识。
(二)“开放式”阅读训练
“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词汇量,丰富写作素材。 词汇量的贫乏,写作素材的缺少,都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开放式”的阅读训练,可以加大学生阅读量。即把阅读教学扩大到课外,绝不局限于课本中的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读几本好书,文学或科普读物不限,并且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检查批阅。 这样通过几个学年的读书积累,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和作文素材,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一举多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五、组织开展情境教学,丰富作文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东西,提不起兴致,深入学习就有了难度。 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入情境教学手段,丰富作文内容。比如,由于事先收听了天气预报,教师得知第二天早晨会有大雾,就布置了作文题《雾》,告诉同学们早晨上学时要注意观察。第二天早晨果然大雾弥漫,学生一个个兴致非常高,观察得也很细致,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作文写得 很成功。 因此适当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丰富作文内容很有好处。
六、推敲琢磨,形成自能修改的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旧观念的束缚,“学生作文先生改”的现象司空见惯。这种包办代替的行为,劳而少功,冲淡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应该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在自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改习惯。这是作文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提出修改要求,并教给修改方法。 每次作文写好后,要求学生不忙交教师修改,而要自己反复诵读,反复斟酌,结合写作要求反复修改。 逐步做到“修改稿文不要光是‘看’,要‘念’。 就是把全篇稿文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读。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教师应注意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选取典型实例,进行示范修改。 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学到修改作文的诀窍,提高自改作文的成效。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总之,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建豪.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12).
[2]刘植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9).
[3]李成龙.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3(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