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MOOC”的正式问世成为现代教育革命的导火索。目前我国各类院校都在利用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及,但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来自高等院校、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严重制约其实效的发挥。通过分析梳理,从参与主体的应对态度、设计时间处理模式、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寻求生存路径、提升社会认可度等方面提出提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现实困境;对策
MOOC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球。我国在国家高度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注入的联动机制下,MOOC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传统教育领域的颠覆性革新。但回到教育的初衷,教育资源的普及并不完全意味着国民文化素养的直接提升。教育资源借助MOOC流出课堂、流向大众后,更要客观考量其实际效果。作为高校,在应对MOOC热潮之中,究竟应当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以更有效地利用MOOC推进教育改革?高校如何利用MOOC来提升混合式教学实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评介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从字面来看,MOOC意为“大规模的、开放性的网络在线课程”。现有资料表明,MOOC最早出现于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突发奇想,决定将《连接主义和连接的知识》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在向校内学生面授的同时,上传到互联网上对全世界开放,这一课程当时吸引了线上线下近2200人学习,大大超过了传统的授课容量,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之后,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将这种在一定时间段内借助互联网开设的、面向全世界人群的、无门槛的免费课程称为MOOC。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将其讲授的人工智能课放到了互联网上,美国《纽约时报》对此事进行报道时便使用了MOOC这个词。
MOOC有别于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但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MOOC与远程教育一样,均采用线上教学,但MOOC较之远程教育更加灵活,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此外,由于MOOC的可供选择性,为了保证吸引更多的学习者,MOOC课程一般由知名高校教师讲授,如此使MOOC具有类似国家精品课程的优势;就MOOC的学习时间而言,大部分课程也非常短小精练,通常在10—20分钟。如果说微课是模块化的短视频,那么MOOC就是一组微课的集合,相较而言,MOOC的体系性更加完整。可见,MOOC的确魅力无限,无可取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模式———e-Learning应运而生,使混合式学习有了新的体现。混合式学习即英文语境下的“Blended Learn-ing”,是指除了应用各种基于传统教室的学习设备,如黑板、实验室外,结合其他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综合完成学习的过程。〔1〕
不同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认识不尽相同。Michael B.Horn和Heather Staker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一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课程,一部分时间是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的在线学习。〔2〕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模式。〔3〕祝智庭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的混合应当是指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过程。〔4〕牟占生、董博杰认为,混合式学习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的混合,是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是师生线上与线下不同交流方式的混合。〔5〕
综上,混合式学习结合了线上线下学习的特点,在预期效果设计中,它能同时发挥线上线下两种以前单一教学模式的双重优势,达到“1+1﹥2”的效果。在信息化全方位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当下,教育信息化也将成为常态化。而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无疑将成为这一进程中的特色亮点,独领风骚。正如2016年2月NMC(美国新媒体联盟)推出的一期的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报告指出的那样,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设计与应用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6〕
然而高校利用MOOC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虽势在必行,但绝非一路坦途,需要应对多种现实困境,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方能见成效。
二、提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效的现实困境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育未来发展前景无可限量,但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在全球的MOOC浪潮中,我国对MOOC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利用其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将出现不少困境,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障碍。为了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必须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利用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等院校角度
1.投入成本巨大,绩效未知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生学费、政府拨款、社会资本捐赠。为了保证自身的教学水平,除了高薪聘请知名学者提升教师队伍外,高校对教学设施设备建设维护、人文环境的建设都需要大笔资金。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虽说可以极大促进当下的高校教育改革,但不少高校仍持保守态度,即使参与也是小规模的、象征性的,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成本考量。开展混合式的教学活动,需要巨大投入,诸如人力成本、设备成本、推广成本,这对很多高校来说是非常现实的困境。
2.教训深刻,心存疑虑
利用新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早已有之,典型的如赛课(SAKAI)。作为一套网上课程管理系统,赛课可提供近40种工具,在充分使用和开发的状态下可以适应各种教学活动,还可以用于研究和协作。〔7〕在部分高校,利用赛课确实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更多高校效果并不理想,利用率极低,在该平台的师生交互性几乎为零,而单靠上传课件与布置极少的网上作业来维持平台运转,甚至还不如各类社交工具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赛课的失败给高校以深刻教训,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际效果还不明朗的形势下,大多数高校决策者还处在观望状态,不敢尝试。
3.竞争加剧,前景担忧
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毫无疑问将使教学资源展示在开放的环境下,这样虽然可以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但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那些知名高校教师的MOOC课程极有可能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使那些非名牌高校及教师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旦MOOC普及,知名学校教师将会吸引更多学习者,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教育界,处在教育生态链顶端的高校势必会形成碾压,让一般高校面临生存危机。就如同英国前首相府顾问麦克尔爵士说,随着MOOC的兴起,十年之内肯定有大学要关门。这样说虽然稍显夸张,但也不无可能。就我国而言,知名高校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普通高校对MOOC的前景应该是持担忧的心态。
(二)高校教师角度
1.运用新技术能力不足
基于MOOC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掌握线上学习的特点,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媒体开展交互式学习。MOOC视频制作、线上MOOC平台运作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作为普遍对信息技术掌握不熟练的高校教师而言,独立制作一门MOOC课程,再利用MOOC进行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教学,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考验着教师对新技术学习运用的能力。
2.投入时间难以保证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确实可对教学活动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部分高校教师的参与冲动其实还比较强烈。〔8〕但巨大的时间成本支出又令大多数教师望而却步,徘徊不前。在目前高校,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挤占了教师大量时间,要他们再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利用新兴技术开展教学实践,有点不太现实,除非组建大规模MOOC制作团队,那样的话制作成本将大幅攀升。
3.替代危机感日益严重
大量优质的汇集全球各大知名高校的MOOC资源被投放到网上,网上优质课程将呈现爆棚状态,学习者可以支付较为低廉的成本轻松获取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那些普通高校的传统课堂极有可能成为优质MOOC课程的附庸。在上海市开展的MOOC实践中,只要校内学生选修了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顺利通过考试,学分就会被获得认可,学生就不需要再修习线下同类课程,这种情况有可能让许多讲授线下同类课程的高校教师面临“下岗”的威胁。
4.设计课程难度较大
即便在消除教师上述顾虑以后,推广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依然存在障碍,如何设计自己的课程,使之适合运用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这是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心中最大的疑惑。就某些实验课、操作课而言,教师面对面、手把手都不一定让学生学会,单靠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是否能够保证效果?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程(尤其是实验课、操作课等)适合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课程的难度非常大。
(三)高校学生角度
1.学习时间难以安排
大学生在常规情况下,需要完成超过2000个学时才能毕业,这其中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实验训练(主要对工科学生而言)、社会实践等环节,此外,不少高校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这些素质拓展学分一般通过学习竞赛、参与科研、考取证书等获得。还有大学生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也占据大学生的大量时间。对于不在培养方案中的MOOC课程,大学生即便有参与的兴趣,也没有相应的时间投入。
2.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依常理而言,应该非常适合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但在实践中,某些高校为了追赶MOOC的“时髦”,急功近利,不尊重学生意愿,强制要求学生选修本校开设的部分MOOC课程,学生参与MOOC并非出于真心实意,甚至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
3.学习获得感不足
在传统面对面课堂上,基于学习的即时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可能性较大。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学习者有疑惑可以与教师即时沟通以寻求解决,这样对于知识的记忆就较为深刻,往往能获得极好的学习体验。而对于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而言,大部分学习过程是在线上完成,对于学习的获得感往往不足。换句话说,身临其境往往对于人体大脑的刺激效果远远大于对远程数据的接收。现实中,高校机械利用MOOC以减轻教学任务的例子不乏少数,一旦沟通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不佳,获得感更是不足。
4.学习诚信度难以保证
在利用MOOC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几乎都在线上进行,甚至有的连课程考核也在线上进行。如何保证学生确实在线上认真学习?又如何保证最终测评由该学生本人完成?这都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不得不说,一旦学习过程处于虚拟化,那么也可能出现“虚拟学习者”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学习诚信度难以保证。
5.社会认可度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学历的含金量在逐年降低。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除了修习好专业培养方案内的课程之外,考取各类证书成为时下大学生追捧的模式。对于高校在MOOC平台开设的课程,也有很多是可以获得证书的,但令学习者担忧的是,即使坚持学完了全部课程、顺利通过了考核,之后获得的证书是否能被用人单位认可,又是学习者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因素之一。
三、提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效的对策建议
针对不同主体对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存在的困惑与疑虑,对目前高校基于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切实提升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效的对策建议。
(一)MOOC来袭各方应秉持的积极应对态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是将会而是已经催生了教育界新一轮变革,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的主流形态。对于这样的趋势,唯有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在这一场变革中赢得先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应对现实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各方参与主体更应当有积极的应对态度。
1.高校方面
教育界的信息化革命对高校而言,机遇大于挑战。高校的种种顾虑虽然不无道理,但仅因顾虑而选择裹足不前,迟早会被历史淘汰。为此,高校需要转变保守的态度,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通过自主摸索或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利用MOOC先走出新型混合式教学的第一步,可搞试点,不断积累经验,根据自身实际循序渐进。
2.高校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主体之一,要具有不断适应变革、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强烈意识。新兴技术的确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学习和掌握,不过从长远来看,一旦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成功,将极大改变现有的教学格局。教师和学生能更灵活处理“教—学”关系,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地重复授课内容,学生也能结合自身情况,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利用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活动充满信心。
3.高校学生方面
学生主体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要有充分参与的意识。资源的占有量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可能程度,高等院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既有教育资源不可能完全满足专业的培养需求,而积极利用MOOC可以改变以前的知识体系形成模式。此外,资源的大规模开放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形成过程更加快捷容易,学习始终是一个艰苦的事情,为了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学生应当发奋图强,积极参与优质MOOC课程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
(二)设计时间协调处理模式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直接参与主体的时间投入,这个过程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参与主体间的时间协调可以有效应对现实教学活动的困境。要开设一门质量较高的MOOC课程,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高校、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的联动配合。
首先,高校应当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虽然科研成果丰硕、学科门类齐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彰显高校的综合实力,不过作为学校而言,育人始终应当是高校存在的最大意义所在。高校应当适当减少教师的科研任务、剔除不必要的选修课,为教师腾出足够时间,用来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
其次,高校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更加优化,学生的MOOC课程学分也应当可以替代传统的课程学分,这样在总量上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加重。实践中已有部分高校容许用学生的“慕课时”替代“学时”或是折抵相应拓展学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最后,在利用MOOC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中,对于MOOC课程的制作要用心,不要吹毛求疵。在实践中,开设一门MOOC并利用其进行混合式教学不需要过高的要求(除非是为了评比、宣传等),在课程开设前把握课程进行的全过程,通过合理取舍,将知识精华录制成短视频,即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
因此,只要合理地设计时间协调处理模式,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在时间需求上并非难事。
(三)开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
高校在鼓励教师投身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一批能够独立开设MOOC课程或利用MOOC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设立以本校的信息化专业教师为主的专门的MOOC培训工作小组,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定期组织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除了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外,高校教师自己也应当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提升其信息化教学水平,如学习国内主要MOOC平台上开设的信息化教学的MOOC课程,以其作为学习、掌握MOOC技术的形式。
(四)寻求强势竞争下的生存路径
网上MOOC的用户群体虽然很多,但是却不可能与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线下充分交流。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学习者足够了解,而本校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程度无疑较多。可先让学习者基于网上课程资源进行充分学习,再利用线下课堂交流查漏补缺,这样的形式只能在本校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利用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让便捷的线上学习与线下的即时学习相结合,不失为一种MOOC强势竞争格局下的生存之道,运用得当,效果甚至有可能超越那些同类MOOC优质资源。
(五)设法提升社会认可度
对于职能部门而言,可以从学历认证方面来支持MOOC的发展,国家职能部门的认可文件远远比高校的学历认证更有含金量。此外,认可“MOOC时”替代传统学时的做法也是职能部门支持MOOC发展的积极态度。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需要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在UOOC联盟的实践中,就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名人开设MOOC课程,这就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相应联系。这样用人单位就基于MOOC取得的学分和证书的认可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六)保持学习积极性与良好的学习态度
提升学习者对课程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持续的关键,自愿参与是保证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所以对最初学习者应当尽量用鼓励而非强制的方式予以调动。然而在前期学习者自愿参与的情况下,其后期学习的持续性不一定能得到保证。为此,在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面向潜在学习者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以尽量适应所有潜在学习者;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非传统灌输教学,通过多设计学习者主导的环节,以学生为主推动教学进程;此外,还可多选取有关课程的热门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大讨论,使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态度进行适当的检验是MOOC的重要且必要的环节,也是保障MOOC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Coursera通过签名认证(signature track,一种通过打字习惯来验证身份的技术手段)防止欺诈;香港科技大学通过MOOC进行线上教育,线下对MOOC学习情况进行测试考评,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身份信息进行学习认证,通过线上、线下课堂讨论来验证、分析学习者学习情况,对于某些重要课程,还是坚持以传统的线下考试考核进行为宜。
四、结语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校应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在这个进程中,高校既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不盲从,不跟风;又要抓住机遇,利用新一轮的教育变革,谋求突破。在目前国内基于MOOC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体局势较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信息化将是教育常态,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将大行其道。当下高校需要未雨绸缪,提前作出布局,在未来的MOOC革命中抢占先机,取得主导权。
参考文献:
〔1〕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8.
〔2〕〔美〕迈克尔·霍恩,希瑟·斯特克,等.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徐铁英,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转引自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52.
〔3〕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
〔4〕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和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8):31.
〔5〕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4.
〔6〕金慧,刘迪,高玲慧,宋蕾.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6(2):5-9.
〔7〕苟超群,刁永锋,周茂丽.SAKAI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教育,2010(8):90.
〔8〕李秀丽.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及课程利用情况调查分析———以中国大学MOOC等四大平台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7(10):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