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主题思想的阐释,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二是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应试教育对阅读的负面影响。建议与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积极建构阅读整体感知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依托课堂教学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崭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不断前行。“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表述充分表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学生个性发展与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化为学习型社会,教育已经步入终身教育时代。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要求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学习并获取知识,而每个人能否自觉获取知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是否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无不来源于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开卷有益”“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无不强调了广泛阅读和丰富积累的好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及早树立阅读意识,及早参与文本阅读,及早培养阅读精神,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博览群书,促使学生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和成长。
同时,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也是学生完成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的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益和质量。只有立足课堂而又不拘泥于课堂,着眼课外,才能更加完美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教学效果。纵观近年来的中高考语文试卷,阅读与写作已经成为语文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虽然也有重视阅读和提倡阅读的良好传统,但拘泥于旧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没能使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必要的作用,绽放出应有的光彩。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阻碍和束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特别的强调和规定,把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阅读有机统一确立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识记,侧重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挖掘和阐释,却忽略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有时看似充满活力、严肃活泼的课堂教学情境背后依旧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缺乏对学生认知差异性的理解和尊重,不少教师对“个性化阅读”一知半解,对相关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使得学生“为差异而差异,为独特而独特”,挖空心思标新立异,这样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是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由于学校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缺,加之各种现代媒介对学生的诱惑和吸引,目前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渴望和兴趣,文学名著阅读也已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痛点和短板。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和面,但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和解读感悟等知识倒背如流,而课外阅读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语文教学其实是空洞无物的,既无内涵也无外延。部分中学生课外阅读参与率低、涉及面窄,兴趣缺失,阅读感悟能力差,已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是目前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已经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学生在学校和校外的阅读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支撑,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部分家长甚至反对课外阅读,认为这样影响正常的课程学习。语文教师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任务和各类检测考试,鲜有精力去关心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三、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影响和引领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水准。因此有专家说,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一个对文学有浓厚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语文教师,会鼓励自己的学生亲近图书,走进文本,漫游书海,感悟体验。同样,这样的语文教师也会给学生一个旁征博引、古今纵横、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不一样的印象。这样的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偶像和良师益友,成为指引学生人生航向,点亮学生心灯,照亮学生前进道路的导师型教师。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建良好阅读平台。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励、唤醒和启迪。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要为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创设良好的阅读平台,在健康有益的前提和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做硬性规定。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年龄层次,阅读的兴趣和方向是不同的,应该得到认同和尊重。现在很多中小学生喜欢看漫画、读科幻,教师家长不能简单地一律禁止,一定要正确对待,合理引导。此外,要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物质支持和时间上的保证。教师可以减少学生课外过重的作业量,甚至留出一定的课内时间让学生阅读。
3.给学生阅读自主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阅读活动氛围,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为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我创设条件。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阅读,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轻松愉快、从容安静地阅读,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名著沟通,与大师共鸣,与人类最优秀的文化对话。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因材施教;要了解并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制订阅读教学的指导计划,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并对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感悟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师生在阅读的教与学上找到最大公约数,产生情感共鸣。
4.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仍然很有启迪。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那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建构整体阅读总体感知的理念,通过阅读培养总体感悟能力,提高整体理解水平;通过阅读进行语言积累,理解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走进作家精神世界。
5.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唤醒学生内心独特体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要巧设情境触发学生阅读灵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极进行阅读交流互动,让学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交流个性化阅读感受和体验。通过阅读提升学生思考品质,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弘扬学生阅读精神,让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绽放光彩,并最终实现能力提升,素养升华。教师要大胆整合课内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文章风格、创作特色、情感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化学生阅读体验。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还要根据阅读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来的个体禀赋、素养和文化差异做好个性化阅读的评价工作。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和评价人,要让每一个学生有更为广阔的阅读思维视野,产生更多美好的创新意识和灵感,让阅读与发散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阅读评价要做到轻结论重过程、少否定多肯定、轻静止重发展。
6.教师还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充分利用公共图书资源,比如农村的“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让学生坚持写读后感,点滴记录所感所想,点评、展示好词佳句,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适时组织班级课外阅读汇报会,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支点。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阅读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让学生用心感知名著,感知文本,感知文章与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阅历、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学的感悟,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情韵。
参考文献:
[1]郑军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9).
[2]沈玲玲.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1).
[3]张洁.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4037.html